有关乡村的散文
秋天,我走进乡村。田野,是乡村农民辛苦耕耘的地方。现在,瓜果成熟了。一棵棵小青菜嫩得要滴水儿。下面是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乡村的情感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乡村的情感散文:乡村情结
岁月酿造记忆的美酒,时间沉淀怀旧的情感。想故乡、盼故乡的这种纯真的情感,忆故乡、念故乡的这种乡村情结,好像从骨缝里,从血液里,从灵魂深处,冲出来、窜出来,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在城里居久了,待烦了,对熟悉的城市会滋生几分生分感、压抑感,那心头的乡村情结会越缠越乱、越来越重,时而想起偏远故乡的一些事情,小山村的山水风物、世故人情,在眼底,在心窝,是那么鲜活而生动,那么纯真而清晰,甚至设想自己不进城会是啥样子,突然向往起田间陌上、垄头树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和悠然情趣。
城市没有连绵青翠的群山、亲切的村庄、熟悉的河流、弯曲的小路。乡村正月瑞雪飘舞,五月豌豆花开,六月小麦金黄,九月高粱艳红,十月忙着颗粒归仓。普通的农家小院,青石砌到顶,栅栏门、牵牛花、压水井、老黄牛、弯把犁、八仙桌、老烧酒……让从乡下走进城的已上了些许年纪的都市人心旷神怡,动情动心。许多城市人心头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等积攒些钱,回到故乡或择一处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乡间,盖上几间瓦房,种上半亩菜园,读书,种菜,享受悠闲。如果有知心朋友来访,可以先去挖野菜、摘山果、刨花生、掰玉米、宰山鸡,拉起风箱,炒菜蒸馍,在那几缕炊烟飘过之后,可以邀几缕月光喝酒长叙,直到鸡叫三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接到那张薄薄的、重重的、预示着改变我命运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在我的家人和所有山里人眼里,我拼命读了十几年书终于出息了,可以不继续在农村翻山越岭推小车挣工分了,可以远离臭气熏天的猪圈牛棚,可以不再一日三餐啃煎饼咸菜,可以不在乡下找媳妇,反正能离开贫寒的乡村,全村老少的梦想先在我身上实现了。我把通知书拿回家,我爷爷虽然认识不了多少字,但还是反复地看了几遍,好像那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含辛茹苦的父母异常高兴,父亲在美滋滋地抽烟,母亲抹着眼泪忙着炒菜做饭。离开小山村时,我心里既有对乡村、对乡亲特别是家人的留恋,又充满了对城市、对未来美好的期待。那几天家里像过年,本家的叔父大爷来了,邻居来了,亲戚来了,毛巾、香皂、脸盆、水笔……礼品竟然收了一堆。母亲更是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恨不得让我把好吃的都吃完、该吃的都吃到。从离开乡村那时起,我才真正懂得乡村对我生命的重要,才发现乡村是这么难割难舍,悄悄把对家乡的留恋、对亲人的惦记一点点深埋心底。
在城市工作,往往把一个很大、很宽泛的地方说成是自己的故乡。关于故乡的记忆,更多形成在中学时代。那时农村特别穷,虽然学费不高,但好多孩子仍然上不起学。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如说家穷的孩子早懂事。当时一家节衣缩食供我上学,我也算懂事,能够体谅家人的难处和艰辛,算得上村里比较刻苦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我认真听课,把知识当作应当精心收获的庄稼;放学后和节假日,我先帮着大人干活,放牛、挖猪菜、搂柴火;晚上,坐在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预习功课。上高中时,农村的日子没有起色,家里依然穷,一周就是一捆煎饼和一坛自家腌制的咸菜。当时不能住校,也没有自行车,每天就用两只脚丈量从学校到家十华里的土路。能够亲身感受茫茫田野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品味田地和庄稼的芳香,倒也是一件十分快乐和得意的事情。
如今忙里偷闲回到故乡,站到村头巷尾,那熟知的乡音土语,那终生难忘的土腥味、牛粪味、灶烟味扑面而来。小村并没有太大变化,在外工作久了,只觉得熟悉的人正越来越少,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变化、在减少,甚至有我不认识的人在对我指指点点,那分明在交谈我是谁。偶尔我陪着父母下地劳作,经常有人和我的父亲打着招呼,又惊奇地加问一句“这是你家的小子?也长了年纪喽”。在我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外出工作或者打工回来,说啥也得拿盒烟与老少爷们共享。那些曾看着我长大的邻居长辈,那些与我一起打打闹闹、顽皮长大的同学伙伴,那些在接过我双手递上的香烟时,也会仔细地打量我一番,亲切地与你交谈,问我夏天济南那个火炉子能受得了?听说如今在城里就喘气还不要钱?你抓紧捣鼓点钱把咱村这条路修了吧?……听到这些话,我胸口涌起一股暖流,甚至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纯朴的乡情、乡音,蕴涵着多少真切的关心和期待呀,伤感中也增添了些许的苍桑、悲壮、惋惜和失意!
在故乡没有机器的噪音和流动的车啼,是做梦追梦圆梦的好地方。太阳没有露出山头,老天爷还阴沉着脸,朦朦胧胧中大红公鸡又打了几声清脆的啼鸣。睁眼看看微微发白的窗,天真的放亮了。老梧桐树上的喜鹊,开始唧唧喳喳讨论今天到什么地方飞翔、如何带领子孙觅食。邻居家响起了挑水的铁桶声。父亲早已坐在南屋里喝茶,娘正忙着点灶火、做早饭。我于是赶紧起床,到水井旁打开水龙头洗把脸,拿起扫帚清扫其实很干净的院子,然后喝一杯父亲已给倒好了的浓茶。我的妻子、儿子没有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经历,对种地、收割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再说如今地也少了,啥时干啥也都自己说了算,农活也就轻松了许多。我常问父亲今天地里还有什么活,一方面,这是履行作为儿子应该在家承担的责任,一方面也是在寻找久违的乡村生活记忆。地里没什么活做,只好流连于门口那二分菜园。望着那水灵灵的蔬菜,韭菜、大蒜、豆角、辣椒、小白菜,听着鸡鸣鸭叫,闻着饭菜的清香,自然淡忘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顿感增添了几份悠闲与宁静。
回到村里,我经常细心寻找那淡忘的记忆的痕迹。这里曾是放牛割草拾柴的那条沟汊,这里是我们一群混小子、打打闹闹、偷着烧队里花生吃的岭膀,这里是我曾经推着独轮车、和生产队的男劳力搬送土肥的小路,这里是那年深冬、全队人冒风抗雪整修的大寨田,这里是我们那群学生劳动锻炼时唱着革命歌曲填过的水库……。前些年,我家老房子被拆前,墙周围还贴满我从小学开始挣的红奖状,虽然它早已褪了颜色,但排在一起仍然很壮观,它分明记录着我一步步成长的履历。抚摸那些堆放在屋角的旧书,轻轻拂去沉积的灰尘,随手翻阅几页,如同回到了昔日那读书的岁月。童年与少年的往事,似乎越来越遥远。父母偶尔说句“你小时候……”,就会把我带回那终生难以忘怀的岁月。童年、少年、青春时光,乡音,乡情,乡味,都已成为生命的基因和遗传密码。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品品乡味,如饮一杯烈酒,如掬一股清泉,如沐一缕春风……
回忆与怀旧的界限有时很难分清。怀旧往往是对逝去岁月和事物的追溯和迷恋,回忆往往是对昔日生命轨迹、生活方式的反思和重塑。那每一次回故乡的探望,每一次在村头的驻足回望,那乡村情结就更牢固地盘扎在我的心坎上,那么刻骨铭心,那么荡气回肠,都市和都市人真正渴望的是乡间的自然、安谧与宽厚,铭记的是山民的纯真、朴素与善良。
有关乡村的情感散文:难忘的乡村坝坝电影
周末闲暇之余,我喜欢抽出时间陪老婆儿子去看场电影。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嚼着小吃,喝着饮料,看着大片,有时还戴个3D眼镜,煞是轻松惬意。然而,提及电影,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儿时在老家看的乡村坝坝电影。
那电影,用的是一块长方形的白色的银幕,我们叫“挡子”。四周用黑布块镶边,四个角有包着金属皮的小孔,用细绳子系在两根又粗又长的竹杆上,竹杆立地,顶上四个孔分别用四根较粗的麻索套住,然后朝四个方向拉紧,拴在四根树桩上,竹杆底部再垒上大石头固定,“挡子”就算挂起,我们便可以在上面看电影了。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看电影是唯一的娱乐方式,在整个村子最为稀奇。一般在两三天前,生产队队长就在通知社员上坡干活的高音喇叭里大声吆喝:各位社员,请注意,某年某月某日公社将在我们队上放电影,请大家早吃完饭前去观看。我们小娃儿顿时兴奋起来,每天翘首以盼。要放电影的当天晌午之后,幺爸就拿着扁担走六七里山路,去公社“接电影”,就是去挑笨重的柴油发电机。我们也迫不急待地一路去一路来地跟着跑,主要是想先看电影名,好给大人们预告,一点都不觉得累。跟着回到生产队“晒坝”,团团围着看大人们安发电机,“挂挡子”,装放影机,也不回去吃晚饭,一直等到看电影。
放电影的也真叫人着急,总得把主片放在最后,先放副片,也就是一些科幻、农业技术、或计划生育方面的片子。主片一般放两部,偶尔也三部,总是要把古装片、爱情片放在前面,把我们最喜欢的战斗故事片放在最后。往往我们小娃儿看到看到就倒在地坝上鼾睡,一觉醒来仗也打结束了,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晚上回去还要缠着妈妈不放,吵嚷着要她摆电影情节,否则就不睡觉。
当然也有中途醒了的时候,演到精彩处,只听到放电影的在喇叭里不断喊话: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请注意,请注意,这是个特务!这是个特务!霎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整个晒坝鸦雀无声。
更恼人的是,经常是电影放到放到就烧片了,乡亲们一阵骚动。于是,放电影的就在喇叭里劝大家不要着急,一会儿把片接好继续放影。这还算好的,最可恶的是发电机坏了,一修就是大半夜。有时还修不好,只听见大队长又在喇叭里大声吆喝道:乡亲们,对不起,今天晚上发电机修不好了,修好后明天晚上接着放。有时刚一开始机器就坏了,于是只有懊悔地回家去,大人们边走边自我解嘲:今天晚上的电影真好看,叫《英雄白跑路》。
有时,我们要走老远的山路去邻村看电影。由于我年龄小,大姐总是要一手打着“麻杆”照亮(苎麻杆放在水里浸泡,然后去了内襄和皮,易于燃烧,点燃后用着走夜路照亮),一手牵着我走路,有时还背着我走。所以,大姐总不愿带我,常偷偷跟着大的些跑出去看。于是,我只要一听说哪里要演电影,整天就跟着大姐屁股转,央求她带我去。为此也上了大姐不少当。有好几次,大姐都叫我帮她洗碗,我一不答应,她就说不洗今晚就不带你看电影,我只好心甘情愿地服从。哪知她下午也不走,推到晚上,而到了晚上她吃了饭就径直睡觉去了。我问怎么不去看电影,大姐却说今晚不演了,真的让我又气又恨,又无可奈何。
后来我渐渐长大,有一次母亲干活累了嫌路远不想动,我便带弟弟去看电影。不知什么时候躺在大石磐上就睡着了,也不知什么时候醒了过来,迷迷糊糊地被一个婆婆牵着走,到了她家里婆婆才发现这不是她的孙子。当然,我们发现这也不是自己的家,弟弟一下大哭起来,喊着要妈妈。还好,婆婆晓得这两兄弟是哪家的孩子,把我们送回了家。路上,也遇到有大人正把婆婆的孙子往她家送呢!
我依稀记得,那时看的电影有《上甘岭》、《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多少年了,那些看坝坝电影的情景,还是如此清晰,历历在目。有了乡村坝坝电影,我的童年多了一份快乐、一份温馨、一份美好的回忆!
有关乡村的情感散文:乡村的夜晚
袅袅的炊烟从老屋的烟囱中散出,然后升向天空在风中慢慢逝去。我知道,乡村的夜晚就要降临了。隔壁家那一大一小的黄牛,在老叔叔那洪亮又略带沙哑的吆喝声中,晃动着犄角前的缰绳慵懒地摇摆在路上,悠闲而又满足甩着尾巴然后走向圈栏。
我听到,四下是那蛐蛐儿的叫声,声音从小至大,甚至连成了一片。也许,它们就在这秋天里忙着纺织那些过冬的衣物。可能是这夜来得快了些,那几只小老鼠蹑手蹑脚地沿着屋子的墙脚,寻找鸡食剩下的残羹剩肴。乡村的夜是静谧的,而在小动物们的活动中而逐渐生动了起来。
天空的这块银幕,还没有完全拉开,眼前似乎多了一些恬静的风景。那是一顷即将成熟的稻子,青黄中酝酿着金黄的梦想。一整片这样的稻田,也就是长满了整个田野的希望。我站在旧屋前的老树下,零碎的几声鸟鸣声反而增加了夜来时的宁静。月亮趁着鸟儿归巢的机会,也偷偷地从门前的草丛爬上了树梢。银色抛洒在乡村的地上,我伫在乡村里的路间,成了夜的倒影。
父亲挥动着扫帚,一如既往地维护他一生的洁净。屋内灶膛里的柴火越烧越旺,妈妈挥动着锅铲,翻炒锅中她那些娇嫩的青菜。而青菜在灶火与油盐亲昵的搂抱中,便又有了青春的模样。灶火在舞动,希望便在延续,每个家族便由此而生生息息。也许是太熟悉这里泥土和空气的气息,或者是人走出了当初的那块净土,人便多了对乡土的眷恋。经历的人和事越多,这种情感就愈强烈。
邻家的大人已经将饭菜准备好,正扯开嗓门呼唤着小孩回家。母亲张罗着她的拿手好菜,妻子也自觉当起了母亲的助手。儿子也充当“伙头军”在灶前添加柴草,弄得个灰头灰脑。一家人就在这谈笑间,母亲与我们这些晚辈们同享着天伦之乐。平日里,大家都各忙各的。只有到了周末或者假期,我们才有机会和老人们说笑与生活。乡村的夜晚,也就多了一种亲情的甜美。
月亮越升越高,门前的篁竹影翻过了土制的门楼,映在雪白的水泥土上,一幅美丽的墨色的画图勾勒了出来。提几张矮的竹椅,一家人围坐在一块谈谈过去的艰辛,说一说当下的变化,再想想美好的未来。明月、清风、竹影以及周遭的虫鸣声,世间能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此间的快乐?
静夜如水,月圆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