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景散文

云冈石窟观佛像

2017-06-12 本文已影响668人  木鱼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群”,这是在小学常识课里就读过的知识。曾经不以为然,以为无非就是洞窟里一尊尊的佛像而已。

  2004年暑期,赴西安路过河南洛阳,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目睹了密如蜂巢星罗棋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的23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佛像,那磅礴气势,给人无比震撼;那庄严神秘,令人屏气凝神;那精雕细琢,让人叹为观止……

  这次晋北之游的最后一站,是开凿早于龙门石窟30多年的云冈石窟。从悬空寺转到大同市西郊,再次走进石窟艺术的宝库,颇有相见旧时友的感觉。可以说在洛阳龙门时对北魏石窟已稍有了解,但规模宏大、气魄浑厚、雕刻精湛、蔚为大观的云冈石窟群依然再次强有力地冲击着视觉神经,震撼着内心深处,激发了无限的遐想和慨叹,让我感悟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追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劳苦艰辛。

  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王朝自“太武灭佛”后逐步认识到佛教对于征服人心,巩固统治的妙用。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下诏大肆兴佛,命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洞窟,镌刻佛像,在京城平城(今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就势开凿了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现编号为第16窟至20窟),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镌刻释迦像五尊,象征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尊奉皇帝为佛。

  云冈的主要洞窟分为草庐式、殿堂式或塔庙式,大都完成于北魏太和18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至正光五年(524年),历时60多年,形成了东西绵延约1公里的石窟群。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有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几厘米。云冈石窟被称为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也是闻名世界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得到精心保护的洞窟按照由东至西的顺序一一编号,有些造像前还用厚玻璃作为屏障以隔离游人。跟着导游观览了几个极有特色的洞窟,并聆听了讲解员有关佛像的故事以及早、中、晚三期石窟艺术风格的介绍。值得回想的是一组双窟,即第5、6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颇为壮观。第5窟有座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坐像,雕饰奇伟,气势壮观,据说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也可站立12人。伫立仰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佛祖,凡人顿感觉得自身的渺小。

  第6窟规模恢宏,内容丰富,雕饰富丽,雕法精炼。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是现存最早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释迦牟尼由诞生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辅之神殿仙阁、花卉鸟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展现了佛教极乐世界的浓郁气息,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谓集石窟造像艺术之大成,不愧为云冈石窟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窟。

  第16至20窟,是昙曜最早开凿的洞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第16窟释迦立像高13.5米,第17窟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第18窟释迦立像高15.5米,第19窟释迦坐像高16.8米,座座造像都肃穆端庄,气度不凡。第20窟正襟危坐的露天大佛,高达13.7米,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佛像保存完好,造型丰满柔和,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双耳垂肩,面呈微笑,身姿挺秀,风神飘逸,极具印度佛像的风格,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随后往西观览了一些洞窟,大都是中小的洞窟,有些风化严重,也不乏刻划细腻、生动感人的造像。木鱼不是佛家子弟,又不入美术和古建筑之行,没有专业的研究鉴赏能力,再加上时间所限,浮光掠影,点到为止,恐怕只能见到石窟艺术的冰山一角,但无疑见证了云冈石窟这千年史迹的辉煌和沧桑。

  由于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及人为的破环,云冈石窟的毁损是颇为严重的,有些造像已面目全非。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就达1400多个。在一个窟龛前,导游指着三个空洞告诉我们:原来这里的3座佛像,现在一座在美国、一座在英国,还有一座下落不明。悲哉!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失落了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炎黄子孙心头永远的痛!

  “塞上云中古迹多,华严石窟美殊科,回车暂住留一日,走马观花未揣摩。”这是董必武先生留在云冈石窟的诗作。遗憾我来去匆匆,也来不及暂住几日,去细细地揣摩、去品读云冈石窟这部绝美的石画,但云冈石窟这首千古绝唱却会在久久地萦绕耳际。

下一篇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