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优美散文

题材来源于生活,生命永长青

2017-07-31 本文已影响351人  李自立

  这段时间,总觉得写点文字,大脑很是思维迟钝,思来想去,想不到原因,最后我就想起,自己在侍郎湖种地时侯,一家人生活用水的那个泛水泉,家里人都叫她柳荫泉。说起这个柳荫泉,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侍郎湖边,东面是牛堡村的那条长山梁,叫牛背梁,往南转圈,依次是步湾林场的西山,这里就是大家经常拍摄照片,背景浓荫翠绿的那几座山。再往西就是米家寺村,米家寺的寺庙原址到底在哪?我不知道,但是村子就叫米家寺,这个毫无疑问,柳荫泉就在米家寺西北,我们居住的窑洞的西边的柳树沟里,往北就是北村。侍郎湖就被环绕在中间。

  听父亲说,这儿原来有一颗大柳树,特别的茂盛,在背后林生活的种地前辈,刚到此地,吃水必须去河滩里挑,用桶担去挑从侍郎湖流出的湖水,湖水很甜,可就是山高路太远,确实很费劲。所以,一个夏天傍晚,先人有一个叫李玉春的,就扛着锄头,满背后林山的周围到处寻找水源,走到柳树沟里,看看那颗大柳树特别茂盛,就在大柳树旁边,用锄头挖土,想探个究竟,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一个蛇窝,那些蛇五颜六色,菜花色是大多数,里边有好七八条蛇在动,吓得挖泉人就扛着锄头跑回家了。第二天他和家人就去看个究竟,发现那大柳树旁边,有蟒蛇路过的痕迹,当时那个场面听起来可真吓死人了,可他们再努力搜寻,就再没有发现蛇群。但是突然发现这颗大柳树荫下,锄头挖过的地方,有一泓清亮亮的清泉,因为在大柳树下,所以就命名柳荫泉。这个传说就是这个柳荫泉的来历,后来柳荫泉就养活了这座山上种地的先人,后来也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在那里生活了整整十二年。

  然而,让我想到的是,写作和柳荫泉,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想,那柳荫泉也是先人们搜寻来的,那时候种地,过段时间,父亲还要用锄头,去清理泉里边的淤泥和树叶。更何况一个人,不看书学习,哪来的那么多的才思。是啊,要写出好作品,就要从经历见闻里搜寻题材,生活经历见闻,除过现实生活的亲身经历,不看书又有多少,记得有一位大家曾经说过,“读书就是增加生活阅历的一条最佳途径。”是的,是该看看书了。从那看呢,就从自己喜欢的作家看起吧,我喜欢的现代作家就是路遥,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都看过了,就连电视剧我也看了几遍,但看后的效果呢,又不是那么很好,怎么办?那就看看路遥的传记吧,对,了解一下路遥的人生吧,于是,网上扫描搜寻,于是,就搜寻到了《路遥传》。

  《路遥传》是陕北作家厚夫先生著作,厚夫先生本名梁向阳,陕西延川人,路遥的忘年交,原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路遥传》《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心灵的边际》《边缘的批评》《行走的风景》等多部著作,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柳青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荣誉。梁老师在《路遥传》的前言里这样写道:“路遥是我的文学前辈,我是路遥的追随者,我们都是延川人。我少年梦的形成,人生的展开与飞翔,均与路遥、谷溪、闻频、陶正等人的文学引导分不开。”所以我说作者梁老师和路遥是同乡,又是忘年交。这本书前五章给我最大的启示,那就是题材来源于生活,生命永长青。

  梁老师的《路遥传》,从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一条是路遥先生的成长过程和苦难经历,一条就是路遥先生的创作经历。叙述可以说是娓娓道来,不紧不慢,整个文字行间,前五章给我的感觉,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又如大浪淘沙,故事委婉,情节感人,如泣如诉,形象逼真。正如路遥先生的准自传《在困难的日子里》一样,写出了路遥先生青少年时期的苦难历程。特别地感人,在这感人的同时,让我又一次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许多……

  不过,过去了就让他过去,言归正传。梁老师的作品,叙述真实生动,他前后联系路遥先生的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对路遥先生的创作经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从中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先生的准自传,《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的中学生活描写,实际就是路遥先生青少年成长经历,也是路遥先生的初中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苦难的平凡生活,最后变成了作家的精神财富,路遥不但没有放弃,更没有气馁,他一直在苦难中努力进取,努力学习,寻寻觅觅,如饥似渴,把苦难便成了自己生活的动力,在动力的催促中努力强行。最终成就自己的梦想,写出了时代的巨著。这我已经在我的拙作《我心中的路遥》里,叙述了很多很多,因此不想再次啰嗦。

  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里,高加林套着驴车,进城淘大粪。实际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文斗,武斗结束,也就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毛了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后,一九六八年底,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欢送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这个大环境下,作为当时武斗派系的“王军长”,路遥先生被送回到郭家沟的老家,也就是他家所在地刘家疙崂村。生产队当时为了照顾年轻的王卫国,让王卫国进城去拉大粪。可以说套驴车,进城拉大粪,在当时的生产队,这就是最轻松的活路,活轻松而且工分也高,这对于当时困苦的王卫国的家庭来说,组织不能不说已经是一种照顾。后来这些生活中的真实题材,变成了路遥先生写作《人生》的主要素材。那段拉大粪的日子,锻炼了自己,又给家庭带来了不薄的收入,生活虽然苦,苦也有苦中的乐趣,那就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执着追求。岂不快乐哉?这难道不是题材来源于生活嘛?这难道不是灵感来源于生活嘛?

  所以说,只有题材来源于生活,作品才能如数家珍,思想才能前卫一点,才更具有代表性,才更能体会到到劳苦大众的水深火热,才能够更懂得感恩,更加珍惜父母赐予的生命。才能够回报社会,才能够懂得人间的大爱......

  《人生》,是路遥的中篇小说,在作品里边,高加林在村上当民办教师一事,实际就是作家路遥被送回刘家疙崂村,村上安排他掏大粪之后不久,村上干部合计着,村上缺一位民办教师,因此就安排路遥先生去了村小学教书,《人生》里这些题材,掏大粪期间,路遥除过拉大粪,可以去县文化馆和新华书店去看书,他能够及时了解关心时政。当民办教师,接触书本和知识,那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段时间,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不停地学习,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都为后来路遥从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并顺利地完成了生活历史的沉淀。只有经过生活的沉淀,这一泓泉水才能够清澈、甘醇、清冽,才能用来酿造美酒,才有了人间的豪饮。对于作家来说,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经过历史的沉淀,才能写出惊世之巨著,才能星光闪烁,永耀人间红尘。

  他教书这段时间,具体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路遥在马家店小学教书,当时受村主任郭庭俊和时任村小学教师的马文瑞介绍,当别的造反派接受审查时,路遥以同样的优势,在本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意味着政治上的肯定,竭力为他创造条件,提供政治上的拓展空间。加上路遥先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努力好学的不败精神,还有老天赐给他的财富(苦难的青少年经历),先生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有了亲身的经历,有了对人间尘世酸甜苦辣的饱尝,有了风霜雪雨的历练,一颗善良而纯洁的心灵,更没有忘记读书的初衷和目的,所以他要做事,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作为一个书生,他关心时政,关心社会最底层百姓的生活,他看到的,他听到的,见到的,他没有诉说的地方,他只有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于是,在这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在这漫无边际的毛乌素沙漠,他四处奔走,四处苦苦寻觅,终于,他找见了将要失去的自己,找见了他自己的位置,找见了属于他的那颗星,他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成为文坛巨星。他以自己的春秋笔墨,回报了他的衣食父母,回报了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回报了他的亲人朋友,回报了社会和党,更回报了这个时代。

  厚夫老师的《路遥传》让我懂得,生活就是作品的基础,作品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都是题材,就看你怎么看待,怎么将生活这块毛石进行雕琢,玉不琢不成器,作家就是一位玉匠,只有精心雕琢的玉匠,呕心沥血,才能将五彩斑斓的生活,雕琢成历史巨著,才能给社会和后代,留下宝贵又精致的作品,留后代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

  总之,题材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生命之树永长青,精神食粮的生命更加辉煌,更加灿烂夺目。祝愿路遥先生地下长眠,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也祝愿梁老师创作愉快,开心每一天。

  成稿于2017年7月17日夜青海循化大循公路试验室

下一篇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