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应成干部“枕边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应成干部“枕边书”
近日,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该书通过29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刻苦学习,艰苦磨砺,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对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加强党性修养和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理解和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指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xx大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伟大的成就来源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总是有着深厚的积淀,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总书记思想积淀的源头和根基。从15岁来到陕北农村插队,到22岁离开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向我们展示了在人的才能修养、气质风范形成的“黄金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平凡的成长过程。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领悟“思想脉络”,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来源、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进而形成丰富的、历史的、立体的认识,推动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它是提升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难得范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5岁的习近平离开学校和家庭,来到贫穷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黄土高坡,多少的艰难困苦需要去面对、多少繁重的任务需要去承担。“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200斤麦子,走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正是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反躬自省,正确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提升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
它是学习群众工作方法的权威教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书中多次谈到习近平同志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他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长处、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七年中“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群众工作方法,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枕边书”“案头卷”,反复研学、不断实践,激励自己立足岗位争取新的更大的成绩。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
很荣幸参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首先,受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委托,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中央党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生活,策划组织系列采访,并将采访实录正式出版,这是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自觉维护
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重要创新举措,为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故事,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办了一件大好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内容丰
富、思想深刻、文风朴实、引人入胜,通过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从不同视角对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深情回忆,原汁原味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
的难忘时光,有助于读者从具体故事中明白深刻道理,从回望历史中更加坚信未来。本书的吸引力、感染力、思想力都很强,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读者不知不
觉中受教育、受启发、受感染、受召唤,让读者发自肺腑感到党的领袖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对于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最大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习近平教育思想贯穿
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
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最近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
生重要回信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提供了非常生动鲜活的支撑教材,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民情怀、明确责任担当、坚持脚踏实地,对于书写好中国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如何在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与实现途径,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现
实问题。正如何毅亭同志在书中谈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经受青
年时代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正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发挥着总开关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
育,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好青春成长的方向,坚定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筑牢真挚的为民情怀
书中讲到“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生动的话语,感人的小
事,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两字的深切体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
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总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把人民放在
心中最高位置,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奠定强烈的责任担当。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近平(教师节领导致辞_庆祝第33个教师节上的领导讲话稿)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习近平
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敢于担当,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些恰恰都是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青春
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引导学生认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用青春
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
四是有助于引导广大学生养成务实的品格作风。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书中讲述“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等再现了习近平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创建陕西省首个沼气池,修地坝,挖水井,搞科学种田的一个个创业场景,体现了习近
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扎实干事的务实作风、踏实做人的高尚品格。这对于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大好机遇,培养坚毅品质,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把小事当
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为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学期开学在即,教育部将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为契机,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把本书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经典案例和干部
师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大选题,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深刻认识
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艰苦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教育引
导广大干部师生自觉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追随核心、维护核心,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
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行动,做出特色亮点,做成品牌示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
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时代的重托 人民的抉择
今天,非常有幸参加中央党校召开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看着这本装帧精美、内容厚重的书,不由让我想起了那群北京知青扎根陕北黄土
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他们后来成长为各行各业精英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鲜活事例来。
我曾在许多场合讲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黄河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
因此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
不管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客居陕北的异乡人,只要你投入这块土地的怀抱,让自己的心灵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就可接收到这块土地的能量与信息,就可以
获得巨大的成功。
1935年毛泽东率领经过长征的红军队伍来到陕北。寒冬腊月,战士们还穿草鞋、单衣。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敌的飞机、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
1948年x月23日,毛泽东在东渡黄河的木船上,回望陕北万架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这句话,传遍全国。可是,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句话又向人们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
不管你信不信,奇迹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1969年春日,一个叫“习近平”的少年随着26000多名北京知青队伍来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落户。那时候
,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15岁的少年,更想不到这个少年会成为当今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如实说来,习近平在首都成长,又是高干子弟,在山大沟深、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刚开始很不适应。砍柴、送粪、推磨、放羊、扶犁陌生而艰辛。特别是农
村的牲畜多,蚊蝇、跳蚤自然也多,“炼狱”般的生活,使他迷茫过、徘徊过。
但这块土地的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黄土高原扎下了深根,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陕北父老质朴的情感与追求,使他脱胎换骨。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老先生的话,实在精辟。他道出了做人之基,成事之道!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
厚的18本!
习近平的房东刘金莲告诉我:“近平常抱着砖头厚的书,一看就是大半夜。每天早上,我看见他两个鼻孔全部是黑的。”我问为什么?她说:“那阵我们村不
通电,煤油灯熏得嘛!”说到当年习近平读书的故事,我有两句诗突然从心底冒出:
麻灯照亮了土窑洞,悄悄萌生了中国梦!
20年前,我曾在一篇采访插队知青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是否曾关注‘老三届’们的命运和成长过程。这是一批特殊历史境遇中造就的一批具有特殊胆略、特殊气质、特殊品行的人。他们,虔
诚地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继而又成群结队地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以后,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被招工、招干或当兵
;一些人被推荐上了大学,还有的到国外留学。总之,该走的都走了,真当了农民的寥寥无几。由于历史的原因,这茬人失去了许多读书的机会。所以,只要他们
一旦取得读书的机会,便拼着命往书中钻。有一位当了省委副书记的插队知青,在上大学前就通读三遍《资本论》,写了厚厚18本这一代人,与其父辈
们相比:少保守,少教条;与年轻一代人相比,更具有使命感,多思考,多实干。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这一代人是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
桥梁!”
习近平从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成长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过程,印证了我这个陕北老汉20年前的预言。
党的xx大大以来,习近平以民族英雄的魄力、国之领袖的魅力、三军统帅的胆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具体路径,开启了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东方睡狮已然苏醒,中华民族正在崛起!
《学习时报》记者邱然、黄珊、陈思等同志在中央党校领导下,深入采访习近平总书记插队陕北7年的部分当事人、亲历者,以朴实详实的语言、生动感人的
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插队陕北梁家河、成长成熟的鲜活事例,见证了总书记当年心系群众、苦干实干的艰辛历程。经《学习时报》发表后收录《知青岁月》。中央党
校及《学习时报》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党的十九大前夕,中央党校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向全党、全国人民还原习近平总书记陕北7年插队岁月真实的成长历程,用真实事例印证了习近
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抉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