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心得体会

2017年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2017-12-03 本文已影响301人  朝朝暮暮

  2017年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认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县委组织部村官管理科阿健华的介绍,他建议我们大学生村官应该读一读。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也希望通过拜读习近平的知青故事,能够对村官岗位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激发在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用习总书记的故事中潜移默化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一篇我选择了读采访何毅亭的“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给了我点启示。

  一是扎根基层无悔青春的选择。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坚持也是一种选择。“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在简简单单的三个“最”字后面,我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选择和坚持。

  他选择了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也理解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策的原因是“实现知识青年思想革命化、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根本途径”。他在老三届中年龄是最小的,但是他选择了到最艰苦的陕北地区,又选择了插队知青这样没有固定的工资,需要靠自己挣工分吃饭的安置方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读书时候开始,就听到这句话,就认识这个道理,但是一直以来自我的内心深处是没有深切体会的,从读习近平的知青故事开始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道理。也许成功不需要经历艰难困苦,但是经过艰难困苦就一定能够成功。他在陕北一待就待了七年,面对着同学、校友陆续离开农村,他仍然能够的认真学习读书、干活,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这也许就是他在知青生活中历练之后获得的从容淡定。因为选择所以坚持,对正确的事情,坚持就是最好的选择。选择了村官,就选择了基层,扎根基层是无悔青春的选择。

  二是培养群众感情是基础。“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多年后,习近平如是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是党领导人民的基础和依靠。习近平插队期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艰苦生活的磨砺中,在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之中,深切体验和感受到农民群众柴米油盐的不易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习总书记在陕北带领群众修路打坝、办铁业社、发展沼气,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克服种种困难,在这样的磨砺中培养了群众感情。虽然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在农村工作生活了5年,但是对于群众我依然需要跟他们建立更多的联系增进感情,这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最重要方面。

  三是为民服务是自我实现的路径。习近平在需要靠劳动赚取工分吃饭的生存环境中,而且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艰苦劳作,他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北七年,他学会了自理,学会自我照顾,也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锻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现在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很多时候会选择逃避或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的努力,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住行的需要之后,缺少了更加努力的动力,动力不足也许就是源于缺少群众感情,缺少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崇高的政治理念,他不变的初心,源于延安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和红色历史文化的滋养。其实不单单是陕北人民,中国大地上的农民群众都有这样的集体人格,无论是在哪里,都一样会得到这样的滋养。村官是联系基层群众的第一站,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就是能够为民服务,无论能够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群体服务,无论我所能的是杯水车薪,还是雪中送碳,我都愿意为之努力。在村官生活中我认识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为民服务,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是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习总书记说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醇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感恩之心人皆有之,也许在困难面前我们会抱怨会放弃,不但不能克服困难,我们也无法成长,也就是放弃了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如果没有感恩,也许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习近平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曾经我也对自己的村官选择迷茫过,但是我很幸运当初的选择,我感恩村官岗位给了我一个了解基层、了解群众的机会和平台。我感恩组织的严管和厚爱,我感恩我所遇见的每一位村民、领导、同事,让我认识了老百姓如何“过日子”,理解了什么是“生活”。

  既然选择了走村官之路,就怀着感恩的心,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志存高远,迎难而上

  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事迹,不禁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更有了为之触动灵魂的共鸣。这本书通过受访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深深为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著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总书记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而今天的许多青年人怕吃苦、不吃苦,有了一点点的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人生的末路。可想而知,连自己的人生路都走不明白,何以齐家治国。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究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害一个人,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总书记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为其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

  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中国青年一代应肩负起的使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年人答案,我们要像习总书记青年时代那样,爱读书、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扎根基层 激扬青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我们当代青年人选择怎样的人生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一、千凿万锤出深山。在艰苦中磨练。习近平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队的回信:西部地区广大农村需要你们,那里将是大有可为之地,好男儿志在四方,有志者无悔,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到基层去”是一种豪迈的行动,“做基层人”是一种伟大的光荣。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到延川,离开城市扎根基层,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通过这几年的磨炼,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干事,都会觉得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总书记都是实事求是,为民办实事,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我们作为基层公务员,也应当学习总书记这种实干精神,不搞“假大空”的面子工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出发。当前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就要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比如开展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贫困户与养殖大户风险共担、贫困户零成本投入的“年猪代养助力贫困户脱贫”的模式,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无收入来源和稳定增收难的问题。

  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革命理想大于天。理想如柱,人生如屋,柱坚屋固,柱折屋塌。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书中写到由于父亲遭受政治迫害,总书记也因此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入党难”,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在1974年1月组织批准入党。总书记从小受到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对党的忠诚是与生俱来的,他在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自己作为党员的责任。作为正处于“系人生第一颗扣子”的我来说也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常思常想几个问题,入党为什么,为民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扎根基层,真正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

  三、事业靠本领成就,梦想从学习开始。好学才能上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书的开头就说到那只沉甸甸的木箱子,可见总书记对于知识的渴望,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读《资本论》的18本,总书记也说过“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丰富全面的知识体系,就会在工作生活中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注重细节,脚踏实地。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中指出“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政治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观后感)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梁家河村有这样的说法“再糙的饭近平也吃的下,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从总书记遇到自称是父亲警卫兵的人把全身上下能给他的东西都给他,从建铁业社挽留打铁匠,在赵家河重新让随娃当生产队长,开办青年夜校,这些都体现了于细微之处见总书记品格,心系群众,以群众为中心,与群众心贴心。我们作为扎根基层的青年,要努力克服“心浮气躁”的情绪,把人民当亲人,增进群众感情,熟悉农村环境,干好本职工作,扎根基层锤炼自己。

  基层工作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将不断努力、抓住机遇,努力做到学习上有进步、思想上有提高、工作上有促进。在渝州大地上奋力书写无悔的人生,把激昂的青春融入伟大时代!

下一篇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