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早茶“皮包水”
小时候,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谣:“早上起来日已高,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极为生动地描绘了家乡人吃早茶的生活习俗。
在扬州,有句很经典的话,扬州人的日子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此话乍一听,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稍作解读,你就会感觉,这才叫“生活”。所谓“皮包水”,就是尝扬州包子,品绿扬春茶,一大早用汤汤水水滋润肠胃,那叫一个舒坦;至于晚上“水包皮”,则是进澡堂泡澡,用氤氲之气荡涤身体,岂不快哉悠哉!
我想,倘若外地朋友初来扬州,要想体验老扬州的精雕细琢慢生活的滋味,不妨先从“皮包水”开始。
其实,在我们年幼时,所谓“皮包水”的生活并不属于我们,那时,家境窘迫,能吃上一碗稀粥就算不错了,哪能奢望天天进茶馆,吃早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每返乡,家乡的亲友们总是以请吃早茶的方式,以示对我们的欢迎。故而,扬州知名的富春、冶春、怡园、花园等茶社,几乎吃了个遍。最近,在古老的东关街上,利用一处旧民宅,新建成一个名为“皮包水”的茶社,客人边品尝包子,边欣赏婉转动听的扬州清曲,颇受游客们欢迎。此次返乡,适逢金陵老友来扬相聚,让她们体验一下扬州人早上“皮包水”的生活,自然在接待安排之中。
那日,我早早赶到位于个园一侧的富春花园茶社,占上一张餐桌,要知道,稍稍迟一点,那就得取号排队了。精明的家乡人一般都自带茶叶,我先给客人泡上一杯杯自备的明前龙井,点好各式点心和小菜,坐等好友光临。富春茶社的包子果然名不虚传,好友们对蟹黄汤包、三丁包、蒸饺、松籽烧麦等赞不绝口,还有用高汤烹制的大煮干丝,肴肉也令客人食欲大增。
北京庆丰包子铺的猪肉大葱包子很受北京人的青睐,但对于扬州人来说,包子里搁那么多大葱,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扬州包子馅料中,葱是绝对成不了主角的,至多只能是一味调料。扬州包子的馅料中都放有皮冻,遇热化为汤汁,馅料咸甜适中,滋润有味。扬州包子的精致也是有口皆碑的。在面点师手中,一个包子要捏出三十六个折子才算合格,这一绝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会的。
百年老店富春茶社固然名闻遐迩,然而,就吃早茶的情趣而言,冶春茶社则更为人们所亲睐。冶春两字在古代是指少男少女结伴踏青之意。冶春临水而居,窗外,树影婆娑,气韵温婉,一番清新幽雅的滋味在人们心头油然而生。一日,我们诸位好友,在冶春院内遛弯,只见茶社院内,人头攒动,人人手举号牌,耐心等着品尝这久违的冶春包子。店家怕客人等得着急,还专门请来几位退休的扬州艺人,在院内咿咿呀呀地唱着扬剧。那边,隔着操作间的大玻璃窗,客人还可亲眼观摩面点师的一个包子三十六个折子的绝活。我估摸,那些迟来的食客,吃完这早茶,怕已是中午时分了。难怪朱自清、巴金、冰心、余光中等文化名人都十分钟爱扬州包子,尤其是朱自清更在他的《说扬州》一文中,对扬州包子作了详尽的描述,读之,让人馋涎欲滴。不怕好友们笑话,每次返乡回京,我那大拉杆箱内,盛放的不是衣物,而是我大哥特地定做的一二百个各式扬州包子,分送给在京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品尝一下家乡的美食。
早茶吃得差不多了,但见,茶社内,一桌桌客人依然兴味盎然。我们与几位金陵好友,品着飘香的清茶,畅聊着离情别意。周围的人们也是如此,他们不着急去哪里,也不急赶着干什么。我想,这种早就植入扬州人骨髓的早晨“皮包水”文化,是一种闲文化,它不仅在吃,更在于那份淡然的笃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用吃早茶的传统,维系着亲情和友情,也延续着老扬州精雕细琢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