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心得及体会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478人  流年开花

  辛亥革命纪念日感想心得及体会

  今天是辛亥革命的纪念日。回望历史我们的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1840是我们民族耻辱的开始,从那之后,南京条约、望夏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大大小小的百份条约让我们蒙受了华夏民族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学的时候刚开始接触真正的近代史,那时的我每当看到屈辱的历史总是充满感慨,心潮澎湃。回想当年那时的我每当看到仁人志士为国献身的场景时总是热泪盈眶,那时老妈说我心太软像女孩看到一些场景总是容易动容,现在想起来也是。那时的我未曾想过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只是知道不做坏人不做坏事就行了,从事什么行业我也没意识。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种意识开始越来越强烈,或许它本身就有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清晰了。

  今年又是共产党建党xx周年,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我们结束了封建统治,但却依然是受着列强的压迫,为此我们有多少的仁人志士无名英雄为国捐躯,能有今天是来之不易的,现在的中国和那时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试想你是否愿意再次见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句话,我想中国若亡党亡国,那必然会是从内部开始的,被一群幻想主义极端主义所害,我想苏联就是最好的例子。若党国都忘了,中国若想继续保持独立完整是不可能得了,试想西方国家怎么可能让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继续独立自主呢?

  我们国家的建立来之不易我们现在虽然还未完全统一,当然统一也将是迟早的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规律,我相信这也是天数。国父孙文当年一手创建的国民党以及随后领导他的蒋中正也依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虽然偶尔跳出几个无耻之徒来捣乱,但也改变不了历史的大趋势。

  我们应该记住这一天1919年10月10号。同时希望中华民族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能更繁荣昌盛。

  延伸阅读: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

  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 国父 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 振兴中华 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 辛亥革命 。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 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荆天下为公,十三年 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 ,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

  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他立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中国,使中国不再受到他国的侵略,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上。并且说出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的豪言壮语

  辛亥革命也告诫我们要铭记革命的重大意义,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光辉弹指的一瞬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辉煌,一份梦想。一百年后今天,我们苦难的祖国终于由衷地欢畅,豪迈地走向繁荣富强。千万年古老的土地,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那 东亚病夫 百年耻辱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勇于去承担起传承中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的责任!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将会是撑起整个中国的顶梁柱,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繁荣的国家,我们要努力地去吸取知识、武装知识,为美好的明天打造下基础!

  阅读拓展: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最初的目的是想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个目的太大了,于是进行了修正;重在探索新课程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的具体方法与注重事项,同题授课之后,经过同事们的指正,我颇有些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尊重新教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对于在规定学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课标,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课程有“衔接”,但“避免简单重复”,强调“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和内容选择上的“基础性、时代性”。无视于此,想在新教材中融入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势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违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据此,我确定的知识体系也分为两部分即“过程”与“认识”。

  二、尊重历史,求真求善,合理组织使用课程资源。历史会因教材转述而部分失真,如本课下面一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对此,一,孙中山最初并不追求共和;二、革命团体光复会只反清并不追求共和;三、反清与狭隘反满思想结合在一起的。这里,我引入了孙杨之争,兴中会,光复会的入会誓词,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并在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共和革命的复杂性。教材不是全部,教师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资源的整合水平才是真正的课程质量标志。

  三、尊重学生,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教学观认为,对于给定的内容,师生都有其自身的理解,教学就是这种“个性化理解”的交流及其后对给定内容的再理解。对教师来说,首先要界定“给定的内容”并加以整合,然后呈现给学生(此点上文已述);其次,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以促成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本课教学中,我对教材文本的独特理解在于:辛亥革命的过程,其实是共和从理想到现实,从少数人的追求到“深入人心”的过程,同时此过程又是革命与立宪,反清与共和交互作用的过程。据此我把整合的资源呈现给学生,这就是预设。从学生的角度看,面临的“给定内容”包括教材和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用教材解析资料,或用资料加深对教材,甚至是课标的深层理解。是学生课堂学习必须注意的两方面,这就是生成。本课教学中,学生正确比较兴中会,光复会,同盟会宗旨等的过程,即是生成过程的重要方面

  以上三点,是我个人认为较成功之处,也可能是同事们一致肯定的“符合课改方向”的体现。以下再谈几点不足。

  一是知识体系的板书要更具体些。

  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史学观念,加强历史学科修养。

  三是(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及感受:蓝图已绘就整装再出发)要把握知识与能力的深浅度。

下一篇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