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不畏自然艰险、敢于征服邪恶势力的人,他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英雄本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但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且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有胆、有才、有识,他的独立独行的性格在《西游记》这本书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一、法度
《西游记》中,孙悟空时刻被法度左右,首先他被师傅唐僧严格管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头上戴着金箍。每次他耍起猴脾气时,唐僧就念紧箍咒,逼着他收敛猴性。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飞不出如来手掌心,佛国,法度,限制了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赢了一个“齐天大圣”称号,殊不知,他被玉帝管着。孙悟空大闹天宫连玉帝都怕他,为何取经路上处处求人?法度,还是法度。
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太多了,但是这些妖怪也都是有区别的。一类是有背景的,一类是没背景的;一类有法宝,另一类是没有法宝的。有法宝的包括金角大王、银角大王、青牛怪、黄眉怪、金毛犼、大鹏鸟等几个。这些妖怪可是让美猴王吃尽了苦头。金角大王用法宝轻轻松松就把美猴王抓住了,最后美猴王把法宝偷回来后才收伏了妖怪。要没有法宝,二者不可能是美猴王的对手。青牛怪更不讲信用,说的是美猴王敌得住他三个回合,就饶了唐僧师徒。谁知三十个回合过去了,也没将猴王战败,干脆叫小妖一起上。美猴王不是败给了妖怪,而是败给了老君的法宝。
唯一让美猴王感到绝望的就是狮驼岭三魔,三魔的背景十分厉害,连佛祖都牵扯进来了,到最后美猴王都认为唐长老已经遭害了,就来到西天秉明佛祖,最终佛祖带领手下僧众亲自出手解决。以上有背景的妖怪,令美猴王叫苦不迭,打得过的不让打,打不过的还得去请援。
如此看来,佛国,在孙悟空目前设置了层层机关,无非是一个法度的体现。孙悟空为什么飞不出如来手掌心?首先,如来是佛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参透了天地奥秘之人,在这里,如来的手掌,就代表天地三界五行。如来手掌化作五行山压住孙悟空,而孙悟空的法力,虽然他以为自己已经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但实际上还没有,远没有达到。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三界五行”。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可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二、自由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勇敢好斗,桀骜不驯,行动风格是自由自在。
大闹天宫的起因是由于好名,他接受招安以后,第一次打出天门是因为弼马温的官儿太小,根本未入流,面目无光,因此怀恨而去。第二次大闹天宫是由于齐天大圣有名无实,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因此不请他,于是跑去偷食,后来连太上老君的金丹也偷吃了,更进一步把蟠桃会的玉液琼浆偷来开“仙酒会”才犯下弥天大罪。结果失手被擒,太上老君把他推进了丹炉,炼就不坏之躯,出来后造反虽是为了报仇雪恨,但提出了“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口号,显示他是不满意才高而位低的待遇。
后来在取经路上,他经常想到不要坏了名头,如七十六回,大鹏雕说他不像是万里传名的好汉,是个小辈猴头,专在人肚里做勾当,他为了顾全名头,只好出来决斗,他被唐僧赶走。三十一回猪八戒故意使用激将法骗他出山降妖,也是因为悟空好名才受激,他后来还为此当面质问黄袍怪:“你害他便也罢,却又背前面后骂我,是怎的说?”可见他对“名”看得很重要。孙悟空的好斗表现在他经常主动捉妖,视作一桩桩好买卖。当然,他是勇敢的,每次临敌,丝毫没有恐惧。他认为自己的买卖“一定先输后赢”,信心十足。
自由思想的先行,使他的生命日渐成熟起来,从而为他由美猴王顺利过渡到齐天大圣敞开了大门。这是一种生命的自觉,为他那种挑战传统、蔑视权贵、战天斗地的反抗精神铺平了道路,这时候的孙悟空已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作者在《西游记》中精心塑造的英雄,因而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作者之所以这么浓抹重彩,为的是“若得英雄重展挣,他年奉佛上西方”(第7回回末诗句)。“齐天大圣”大反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作者极力歌颂他的反抗精神并称之为“英雄”,然后又历史性地安排他忍受天灾困苦的磨难,以“奉佛上西方”,这“隐喻着”吴承恩对心目中理想人物的追求,意味著作者希望培育社会的一个理想人格来使国家天下达到太平。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
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三、个性
西天路上孙悟空以力保唐僧取经为神圣使命,“降妖服魔”责无旁贷。一根如意金箍棒“扫尽天下不平之事,除尽天下不仁之人”,“敢问路在何方!”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什么刀山火海,什么陷阱诡计,孙悟空万难不屈百折不回,顽强与之奋战,直至最后的胜利。这个过程中,孙悟空的个性得以充分彰显。
1、超越自我:勇于战胜他人的人不容易,而勇于战胜自己更不容易。孙悟空确是这么一个“斗战胜佛”。“真假美猴王斗争”一回,非常精彩。“六耳狝猴”假冒充猴王,招摇撞骗,孙悟空怒不可遏,从花果山到“落伽山”,南天门,“阴司地府”,直到“雷音寺”,搅得天翻地覆。如来指出妖猴的真相,孙悟空难解心头之恨,“一棒”将他打死。这是两种思想的正面交锋,也是两种人生追求的“现实碰撞”。五百年的磨难与反省,孙悟空脱胎换骨,就必须与内心另一个自我“彻底绝裂”。
2、忍辱负重:西行途中孙悟空被师父“一度气跑,两次遭贬逐”。首次气跑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14回),孙悟空对拦路抢劫的歹徒首开杀戒,反遭师父责备“无故伤人性命,全无一点好善之心”,孙悟空一气之下跑至东洋大海,“一度遭贬逐”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27回),孙悟空对狡猾多变,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义无反顾地给予“三打”,唐僧反而将功变罪,“一纸贬书”,无情地“逐走”孙悟空。“二度遭贬逐”是“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56回),对于一伙剪径的强盗,孙悟空毫不留情,一一除尽,师父决然将他再次“逐走”。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贬逐”,莫大的冤屈,孙悟空却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第30回),从而表现出了他宽广的胸襟与气度。
3、勇于牺牲:作为“圣僧”的高徒,每遇妖魔鬼怪,或遭阴谋诡计,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与邪恶势力,搏斗在最前线,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孙悟空的身影。“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47回),通天河的金鱼精“为祸一方”,每年要吃一对童男女,孙悟空为民除害,与猪八戒变成陈家的小儿小女,充当妖怪的“口中之食”,其敢于牺牲的精神,苍天可鉴。在对敌斗争中,即使身遭伤害,一样毫无畏惧,舍生忘死。迎战红孩儿时,被“妖孩”的“三昧真火”,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差点丧命,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师父呢!”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以及取经大业的成败。其勇于自我牺牲之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4、接受磨难:“艰难困苦,玉浴于成”。艰难困苦,是磨厉人格之最高学府。“斗战胜佛”这道神秘光环的背后是泪水,汗水,甚至血水的凝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西行路上的磨难,一是身外的“邪恶势力”,对此孙悟空凭借大无畏的精神与超强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化,如意金箍棒)能够较顺利驾驭,二是取经路上与孙悟空形影不离的紧箍儿与紧箍咒,这可谓最大的磨难。它的作用与威力,不止是肉体上的折磨之苦,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蜕化之痛”,而孙悟空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意志与毅力。
每当我一遍遍翻开《西游记》这本书时,读起它来总觉得特别有趣特别过瘾。这是一部人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孙悟空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他的“七十二变”的绝招,有人喜欢其活泼诙谐的对话旁,有人喜欢它虚幻穿越的画面。在我看来,它的妙处和意义,是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的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