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文随笔

台上台下的遥想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182人  江北乔木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的岁月往事,有些事回忆起来还真有点意思。就说这会议、文艺活动的台上台下吧,也够嘴嚼一番的。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我有过台上的体验,可忽略不计,而大多是在台下忙碌,个中滋味局外人不曾知晓。

  让时光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我刚刚分配到一家中型企业不久,一来相对年轻,二来从部队带回来的锐气不减,真可谓热情似火,激情四射。进厂第一天就独闯进了厂长办公室,毛遂自荐,不久就觅得了工会宣传干事的行当,企业干部级,就是这小小的干事也使我惊喜不已,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可能源于推开了厂长办公室的门。那时的我什么事也想试一试,干一干,闯一闯。诸如:新闻宣传了、组写专栏了,都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至于摄影录像、文体活动、会场布置,撰写领导报告,等等,等等。都是“现炒热卖”,干好干坏是一回事,干与不干又是另一回事,这样愣头愣脑的干得还有滋有味。

  宣传工作的特性定格在台下、台后忙碌。我这里说的是开会的主席台,会还没开始,我这个小干事就着手忙碌了,套用一句不是十分贴切的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时真是“大会提前三四天,小会忙半天。”忙什么?会场布置、了解上级什么部门、什么级别的领导要来,哪位领导要讲话,本单位哪些领导要参加,都有谁讲话,这要安排座次位置、写桌牌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有时安排错位置,能把领导得罪透了,那可不是小事。就为这,我遍查了社交礼仪类书籍,有时还电话咨询市政府朋友,因主席台就坐的单数、双数不一样,同级别的领导谁先谁后,临开会时一位不大不小的领导又不来了,又得折腾半天,真得费一番脑筋。

  接下来就动手写领导讲话稿,遇到开大会,四五位领导都要讲话,一个人写的话真要忙活几天,要考虑领导站的高度、篇幅,还要考虑领导的风格、语气。最大的难点是避免雷同,写的跟“雷同卷”似的,那就闹笑话了,领导在台上讲话难堪,员工在台下听着絮烦。不过,一个人写多人的讲话稿确实是件苦差事,要“煞费心机”、“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使出浑身解数,到头来还有修改、删除,等最终交稿了,真像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如释重负。

  开会前,我都最少提前半小时进会场,看主席台桌椅摆放整齐不整齐?看桌牌摆放位置对不对?其实先前已经摆放得很整齐了,还要这里动一动,那里摆一摆,这样已形成老习惯了,仿佛不动一动,心里不放心,只有动一动,心里才踏实。还要反复询问领导能不能到齐,领导的随行人员。有的同事说我心细,就是这个时候逼的。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厂里组织一次安全知识竞赛,让我负责音响设备和摄影,我提前将音响设备摆到会场的右侧,不停地调试,好不容易将音量、话筒调整好,知识竞赛也拉开了帷幕,接着从话筒里就传出了女主持人优美动听的声音,在坐满了600多名员工的会堂里回旋,我感到效果还不错,因我这是第一次在这样的活动中操作音响,心中自然流露出一种特别的自豪感。

  我立即拿起相机,不停地拍摄着台上精彩的镜头,生怕因一时疏忽漏掉精彩的瞬间,正在精彩激烈处,突然,音箱发出了“嗡、嗡、嗡”的刺耳声,精彩的竞赛不得不暂时中断。这时,坐在前排的领导坐不住了,一厂子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感到有点扎眼,真有点不知所措,迅速放下相机,摆弄音响设备,还是不行,干着急,不热的天直冒汗。急得团团转的工会主任赶紧找来一个姓刘的工程师,他是在空军部队里学无线电技术转业进厂的,只见他走上台前,摆弄摆弄音箱,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就好了,这使我大开了眼界,竞赛如期进行。除了中间出了点故障,一切都很顺利。竞赛结束了,我的心却一直忐忑不安,心想,这下完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没成想,领导一点都没有责备的意思,我悬着的心放下了,分管副厂长还欣然和我站在安全知识竞赛的会标前合影留念,这使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那次台下操作音响的经历使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事后我想,干任何工作单凭热情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过硬的业务技术。从那以后,我就跟那位刘科长更加熟络起来,厂里每次开会、举办活动,我都先看看刘科长来了没有,如果来了,我都邀请他和我并排坐到音响的旁边,为我“保驾护航”,只要他坐那儿,不管音响有事没事,我心里都踏实多了。

  台下的经历也有使我震撼的时候。一次,厂里正在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主要领导正在热情洋溢地讲话,突然,从会场传来了说话声,声音越来越大,并伴有嬉闹声,影响了会场秩序,致使正在讲话的领导都听到了。只见这位领导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一拍桌子,抓起话筒大喊一声:“刚才胡闹的都站起来。”那声音威震整个会堂,随着喊声,会堂后面那三四个胡闹的青年员工,刚才还精神头十足地瞎胡闹,这会儿都搭了着脑袋、焉了吧唧地站了起来,那位领导一直没发话让他们坐下,这几个平时耀武扬威的“愣头青”,却没有一个敢坐下的,直到会议结束,这次使我真正感受到了话筒助威的力量。

  因老领导的赏识,我调入了上一级单位工作。一上来,就接受了一项十分棘手的工作,团市委要举办“全市青年歌手大奖赛”,把音响、灯光布置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单位,单位团委书记便找到我说:“听说你在原单位操作过音响设备,这次全市要举办重大活动,想让你去负责音响。”我一听就懵了,这是全市的重大活动啊!怎么不找专业人员去操作,而偏偏找我去?何况我当时学的一知半解,我怕搞砸了给自己丢人不说,更重要的是给单位抹黑。当时我真是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去吧?技术不行,没有底气,也就缺乏勇气和信心;不去吧?自己刚进公司,别一上来就背上不服从安排的名声。于是,我再三权衡,还是硬着头皮去吧,这真等于“赶着鸭子上架”。

  到了大会堂一看,空空如也。我赶紧从车队找车,将单位的扩音调试设备拉去摆放好,又找单位同事打听着找到吕剧团领导,借来他们几个高大的音箱,因这样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音箱才匹配。接着就开始调试音响设备。“歌手大奖赛”开始后,我就像那严阵以待的士兵一样,时刻盯着、听着音响设备,就怕哪个环节出了故障,不好交代。至于台上唱的什么歌曲,我无心问津,真有点像左耳朵听右耳朵冒,十分专注于音响设备。直到大奖赛结束,我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时我才感到置身在几千人的大会堂操作着音响,是多么的荣光,音箱里传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震撼了数千人的心房。

  经历了那次生活的体验,我似乎收获了很多,胆量和信心倍增。每当单位开会或举办活动的时候,我都首当其冲。会议开始前,我依然提前到会场,先维持着会场秩序,招呼着员工往前坐,大概国人都有个习惯,开会的时候都愿往后坐,没有情愿往前坐的,这就给维持会场秩序带来了麻烦。有时我就在主席台上拿起话筒大声喊:“往前坐、往前坐……”我那时充其量只是个秘书,就不是在台上坐的人,就是喊破了嗓子,他们也不会听的。于是我就变换了方式,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后排一排排地招呼着往前坐,你还别说,这一招真管用,同事也觉着坐在后排不好意思,大多很给面子,也有的跟着半推半就地走了。也有的坐着“稳如泰山”,那就是坐在后数第三排的。有经验的老员工一般都坐在后数第三排,等到把最后两排的人撵到前面去,也就差不多坐满了。这样既没有涉嫌被撵的尴尬,又俨然坐在后面,因而有人称这是“后数第三排效应”。

  等到员工们都坐齐了,会场安静了,领导就开始讲话了,这时我又开始另一种忙碌了,忙着记录、拍照。我赶紧坐到前排的一侧,从文件包里取出领导的备用讲话稿和笔记本,一字一句地对照着领导在台上的讲话与原讲话稿有什么出入?该删除的就当场删除,领导补充讲的就尽可能地按原话添加上,精彩处,还真记上了“此处有掌声”。这样几次下来,还真见效,大体就摸清了领导的思路,会议结束的时候,每每见着领导,都会投来满意的目光,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有的同事见了也会说:“你的思路跟领导的思路很像。”因领导的好多原话都被我记录了下来,这思路能不像吗?

  我不只是组织会议,还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活动开始前,我还是提前到会场,看幕布拉开没拉开,没拉开就迅速拉开,遇到有些演出还不能提前拉开。那时都是台上挂着两块幕布,用绳子拉开、拉合。看着主持人的手势,等到主持人准备从后台走到前台的时候,就迅速将幕布拉开;等到这个节目结束的时候,再将幕布拉合。每次大多演出十几个节目,拉幕布就要二三十次,还要拍照、录像,职工上台演出前就叮咛:“轮到我出场的时候,麻烦给来个特写。”我就尽量满足他(她)们的要求。尤其是儿童节的时候,这个家长说:“给俺儿拍个特写。”那个说:“给俺闺女抢个镜头。”可有时都在一个节目里,拍了这个就往往错过了那个,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说起台上台下来,肯定有许多人与我相同的经历,为什么要写出它来,我认为这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别忘了人生不光有政治舞台上的台上台下,也有艺术舞台上的台上台下,细细品味起来,都很有情趣。

  乔显德

下一篇上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