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情人究竟是谁
胡适的情人究竟是谁
胡适是现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提倡民主、法治和自由,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就像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突出成就,他的感情经历也非常丰富。在胡适的一生中,他虽然只有一位妻子,但是他却有许多的情人,风流韵事数不胜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胡适有哪些情人吧。
胡适的婚姻是由母亲包办的,他在13岁的时候就与妻子订了亲。胡适无法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中找到精神寄托,于是他只能沉溺于和其他女人的缠绵里。有据可考的,胡适的情人就有六位:韦莲司、陈衡哲、曹诚英、徐芳、洛维茨以及陆小曼。这些女子就如飞蛾扑火一般,沦陷在胡适的柔情里不可自拔。
在胡适留学于美国时,结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她是胡适心中新女性的代表。韦莲司与胡适可以一起漫步于月下,畅谈心中的理想、艺术甚至是家国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心中的情愫也在不断地累积,在以后的四十八年间,韦莲司一直是胡适的红颜知己。
而曹诚英与胡适的一场相遇,注定了曹诚英半生的苦涩。曹诚英与胡适相遇与胡适与其妻的婚礼之上,当时曹诚英还是胡适妻子的伴娘。后来,胡适去杭州游玩,而曹诚英恰恰就在那里。在那短短的五天内,他们的感情迅速地升温,哪怕在胡适离开后,他们之间也是书信不断。胡适甚至利用休假的时间到杭州与曹诚英同居了,他们沉溺于热烈的感情中,很快就有了爱的结晶。然而,胡适离婚不成,曹诚英只能堕胎,并从此独身一人,终生未嫁。
胡适的情人有很多,他们之间的感情或平淡,或热烈。可见,胡适有着独特的魅力,才能使众多的女子对他如此痴迷。
胡适四十自述讲述了什么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上,胡适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之一,他因为提倡白话文,坚决支持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和专制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一生兴趣广泛,涉猎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文学、哲学、史学和教育学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对于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师,他的经历和事迹可以给我们现在的人很多的教育和启发,而一本叫做《胡适四十自述》的书就是走进并了解这位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这本书又叫做《胡适自述》或者《四十自述》,这是由胡适先生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型著作,是中国现代传记的经典之作。该书主要讲述了胡适从童年、少年一直到成年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感悟,回顾了他人生中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和自己的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从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所特有的睿智、儒雅和风趣的个人气息。
胡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缘由:因为深深地感觉到了中国缺乏传记性的文学作品,因此他开始四处鼓动自己的朋友写自传。但是他们虽然嘴上满口答应,但是到最后却始终没有真正下笔写。胡适的群说虽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妨碍自己对于自传的热衷,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胡适四十自述》这本著作。
胡适的这本著作一共使用了两种体裁,分别是自序部分的小说体和正文中的历史叙述体,原本胡适的打算是写成小说的,但是真正开始写的时候,他还是认为历史叙述更加适合用来写自传,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本著作。
《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十分值得一看的书,对于胡适先生感兴趣的人不妨一阅,一定会有所斩获。
胡适谈保险有何意义
保险在现代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和保险打过交道。最常见的保险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等。总之保险这种东西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保险这种东西进入大概是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了,当时还有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为保险公司做过推广,这个人就是胡适,我们来看一下“胡适谈保险”讲了哪些内容。
胡适作为当时名声显赫的的大学者,学贯中西,学识渊博,是当时的人们十分推崇和钦佩的一位学术大师。而当时保险这种东西才进入这个中国没几年,人们对于这个新鲜的事物大多持观望的态度,真正买保险的人很少。而保险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保险,不得不想尽办法来让更多人了解保险的好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到了胡适先生,想让他帮助他们在报纸上打一个广告,推广保险这种产品。
胡适先生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一是因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抛头露面的人,第二也不喜欢别人利用自己的名气来推销产品。但是这一回并不是推广一个产品,而是让大众了解保险这种产品,这应该说是一个公益性的广告,于是胡适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在1933年4月9日出版的《申报》上,便出现了由胡适先生精心构思的一则保险广告,这则广告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主要告诉了人们,在青年的时候要为老年的生活做好打算,健康的时候要为患病的时候做好打算;而手上有零钱要做好储蓄,为之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这就是“胡适谈保险”的主要内容,他的这则广告在客观上为保险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让人们认识并了解了保险的好处。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内容介绍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他倡导白话文,倡导文学革命,使中国的现代文学在艰难的过程中得以起步。《差不多先生传》就是胡适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吧。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讽刺的是当时社会中得过且过,不认真的人。处事的不认真,会导致他们处世的不认真,许多人会在得过且过的“差不多”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在最初创作现代杂文的人中,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摘引报刊上那些可以令人发笑的资料,加以点评,或直接斥责,使得杂文犀利而简便,能够迅速地对一些悖论做出反应,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差不多先生传》就是其中的一篇杂文。
这篇杂文是一篇传记题材寓言,也是一篇讽刺小说,是对那些不认真生活、做事的人的嘲讽,也是指出人们那种苟活的态度。另外,也有人认为这是胡适对于民主生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中国向着更美好方向发展的深深期盼。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以客观的角度进行叙述,以讽喻的技巧,通过现实来进行描述。胡适追求着平时的写实风格,希望读者可以自行在其中做出判断,悟出道理。整篇杂文用词浅显易懂,读者可以通过其浅白的描述,真切地了解到主角的个性。另外,整篇杂文中,还有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映衬等,使文章的感染力得到了增强。
胡适与钱穆的恩怨始末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学者甚至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钱穆还与陈寅恪、陈垣、吕思勉一起被称为“史学四大家”。胡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
钱穆和胡适这两位学术大师一直在斗来斗去,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两位的恩怨情仇。钱穆与胡适二人的不和,根本原因是在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那个时候,钱穆还没有出道,只是苏州中学的一名老师。有一天,胡适受到苏州中学的邀请前去演讲。来演讲之前,一位叫陈天一的老师向胡适推荐了钱穆,并对胡适说,如果去了苏州中学,一定要见见钱穆。
演讲当天,胡适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钱穆,于是便让他上台就座。当时钱穆向胡适请教两本讨论《史记·六国年表》的书,因为钱穆自己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这才向胡适请教。但是没想到这个问题胡适也答不上来,整个现场气氛不免有些尴尬。当时出了这么一件事后,胡适由于尴尬下午就离开了苏州,两人之间的不和谐也是就此开始了。
后来钱穆来到了北大历史系教书,这与同在北大任职的胡适就要无可避免的发生正面冲突了。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关于老子出生时间的问题。钱穆与胡适都有自己的看法,两个人都不肯想让,在众人面前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从这件事开始,两人之间的争论从学术问题上渐渐转移到了人格功击上,这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毕竟他们二人都是为人师表的人。
胡适与周汝昌之间有什么关系
周汝昌是当代有名的“红学泰斗”,在古典文学和书法等方面都很有研究。那么,周汝昌与胡适,又是怎样相识,从而接下了这样的一段红学之缘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其实,周汝昌在投身于红学研究之前,在诗词、戏曲等方面已经颇有成就。周汝昌与红学结缘源于幼时母亲对《红楼梦》的讲解,而使周汝昌真正投身于红学的人却是胡适。
周汝昌的兄长也一直致力于对红学的研究,后来他发现了胡适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就让周汝昌前去查证。周汝昌查遍了整个图书馆,发现了那首诗,并以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当胡适看到周汝昌的这篇文章后,便立即给周汝昌去了一封信。此后,胡适与周汝昌开始以书信往来的方式讨论红学,而周汝昌与胡适也因此结下了缘分。
之后,周汝昌为了新作特意去拜访了胡适,胡适特地将自己珍藏的的孤本借给了周汝昌。因此,对胡适的慷慨与平易近人,周汝昌常常敬佩不已,并感叹于胡适对自己的爱护,言语间常有感激之意。
胡适与周汝昌往来的书信共有7封,除了不慎遗失的一封外,其余的书信也都已经被公之于众。而他们俩因《红楼梦》而展开的讨论,也成为了红学史上的一桩美谈。
在胡适去世四十三年后,周汝昌出版了一部关于他和胡适的一本书,书中记叙的都是关于他们俩人对《红楼梦》的探讨,也指明了胡适对此做出的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