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薄雾笼云,阴雨绵绵。近一个月,整个上海泡在了雨里,仿佛有解不开的愁。
昨天晚上打开某视频APP,发现一个叫变形计的节目竟然都播到第十七季了,没看过具体内容,但大致了解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孩子互换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节目。作为一个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很小就独立自主了,我记得八九岁的时候就会搬个小板凳把锅里的剩饭热一下,等在田地里干完活的父母回来吃。十一二岁的时候,会挑着小水桶给菜园子浇水了,“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摇摇晃晃,有时候会摔倒在田埂间,拍拍身上的土,重新再打一挑子水。爸妈都是小学文化,但他们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读书才能飞出大山。虽然爸妈也没有刻意让我学做家务,但看着看着就会了,也想替他们分担一点。现在有时候看综艺,某某30多岁第一次做菜,第一次洗衣服,我内心的OS是“谁还不是小公主”呢。
十二岁的时候上初中开始住校,每周五傍晚回来,周日晚自习之前去学校。去学校要翻越好几座大山,要背着一周的米和菜,一趟要2个多小时。记得有一次夏季的时候着急赶回家,不注意休息,中暑了。秋季一大早赶回学校的时候,总容易被路边小草上的露水打湿鞋子。早早的集体宿舍生活,让我学会了如何如何与同学相处,虽然也有“拉帮结派”,但现在回忆,都是一些美好的小把戏。
高中的时候,学习好的同学开始汇聚在一个班级,我的压力开始变大,我更加努力,想要保持自己的成绩。高三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开始不能集中,而且越来越糟。我不敢和父母说,也不敢和老师说,我的成绩开始下降。谁也不知道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小小世界是多么的焦急和恐惧。我告诉自己,坚持!
08年考上省内本科,那时候考上一本也算是家里的大事,家里高兴地摆了几桌。老爸带我去大学报道,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小县城,第一次乘电梯,第一次坐火车,那时候还是绿皮车,第一次坐公交,第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观光穿梭。班里同学大多来自省内,那时候我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新生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人说想考托福雅思以后出国留学,有人说想考研,而这些名词,我以前甚至都没有听过,更别说想过。大学之前我也曾是班级里的学霸,虽然我不够聪明,但是我很努力。上了大学我也不敢懈怠,就想着好好学习,多拿点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本可以是更加丰富的,除了上课之外,有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比赛,但是在这里也充分暴露了我的缺点——我不会与不熟悉的人交流,胆怯,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侃侃而谈。我的内心也是各种挣扎,最后我放弃了,除了拿到必要的课外学分,我专注于学习,不再想参加那些文艺活动,社交活动。除了上课,我整天泡在图书馆,自习室,早出晚归,每天第一个敲宿管阿姨的门让她开宿舍楼大门,等到自习室熄灯才回宿舍。大一以后,我就不再从家里拿钱,靠着丰厚的奖学金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大三以后,我开始迷茫。有的同学开始规划考研了,我不知道自己要不要考研,既然别人准备了,我也就开始准备吧。大四上学期,有公司开始来学校招聘,有家省内知名的企业条件还不错,我也通过了笔试和复试。最后我问问我自己,知不知道考研读研以后要干嘛,答案是不知道。与其做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与其继续迷茫,不如早点工作挣钱。最后,我放弃了考研,放弃了保研的机会,进入那家公司开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如今工作快7年了,其实我还是迷茫的。有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这个专业,这个职业的,但是仿佛又没有那么多热情。年前的一个新闻,某大的博士在大年三十的前几天的某天凌晨四点半从学校出发,步行2个多小时去了水库,最后消失在水库,搜救队十几天之后才在一处芦苇荡发现他的尸体。网上也有不少针对这个事件的后续跟进和解读,其中提到了他的迷茫。我不知道什么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也不知道他在生命最后几个小时里面步行那么远去水库,一路心里想的是什么。我的心中满是悲凉。我曾经在那个水库附近租住过3年多,很多个傍晚在水库的堤岸上跑步,在水库的堤坝上吹吹风疗失恋旳伤。时光匆匆,它不为谁停留,也带不走谁的迷茫,愿每个灵魂都有处安放。
迷茫仍在,我努力睁大双眼,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