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 3 读书笔记 1
血虚
先了解血包含什么? 广义的血 = 狭义的气 + 血 + 津液
血是怎么来的?
- 胃的气津在由胃->肺->心得传送过程中:
- 一部分在心肾得气化作用下变红为血
- 一部分未变红,进入脉中为津
- 还有一部分是气
那血虚就可能是这三部分的虚了, 具体是哪一种少了?
- 如果少的是气, 血中的气只是全身气的一部分而已. 这其实是气虚的病理了, 不是血虚
- 如果少的是血, 这是由于生血不足所致, 其根本是是胃肾或全身的气虚所致
- 如果少的是津, 才是真正的血虚
- 还有可能是血从脉管溢出:
- 气不统血
- 迫血妄行
作者认为: 血虚是狭义的血中津液的减少.
[我]: 血中津液也是全身津液的一部分. 脾胃的气津除了供应血脉, 身体其他地方也需要津液的. 那问题来了, 究竟哪些地方的津液更为重要? 如果其中一个部位津液缺失, 是否代表全身津液缺乏?
- 有一点可能不是, 如热伤津, 如果是郁热,可能只是导致局部的津伤吧
气虚
气从哪里来? 气的生成与胃脾肾的阳气有关.
广义的气 = 流动+温暖 的 液体, 即 狭义的气(流动+温暖) + 狭义的津液(液体)
气本身有质和量的属性:
那气虚是下面哪种情况?
- 数量上减少: 比如正常人上高原,或者高山, 几天不吃饭...
- 质量上下降: 比如正常或病中, 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导致生成劣质的气(不热+流动的水),
- 这种情况会出现怕冷等阳虚现象
所以作者认为: 气虚是广义之气的数量上减少, 严重会发展为阳虚.
[我] 那如果如作者所言, 气虚本质上还是生成不足, 故与胃脾肾的阳气有关. 但还有个问题, 生成其实也会有质和量的问题, 量不足, 或者生成的气的质本身就不足, 这个怎么判断呢?
阴气 阳气
广义的气 = 温暖流动的水 = 广义的津液 = 广义的阳气 + 广义的阴气
- 温暖流动 = 狭义的气 = 阳气
- 水 = 狭义的津液 = 阴气
故气也是阴阳合一体. 如果气的阴阳失调了, 解释寒热等症状也有道理了:
- 阳>阴: 发热, 如剧烈运动
- 阳<阴: 寒
[我]: 感觉有点道理, 毕竟万物都是阴阳合一的, 气自然不例外. 只是作者没有更详细的展开, 我也还未继续思考, 比如前面的气血用这个怎么解决
津伤和阴虚
前面说了 广义的津 = 广义的气 = 温暖流动的水 [我]: 伤寒论中貌似气等同于津液?
- 伤津: 就是水减少了.
- 伤阴: 就是在伤津的基础上, 有组织的损伤. [我]: 感觉像是生理上的实际损伤, 不可逆?
作者举得一个例子是, 伤津导致口干舌燥, 治好后便不干了. 但如果是伤阴了, 那舌头上可能还会有裂纹的, 反而不容易好
为什么通常老说阴虚生内热呢?
因为, 水减少了, 相对而言, "温暖"便会有"热"的感觉. 故生内热. [我] 是不是这种热其实并不"热"或很"热", 而是感觉热呢?
贫血是怎么回事?
西医的"贫血"是指血中红色的血量的不足;
这个不足其实是气虚所致, 因为血的生成是来自脾胃的精微物质, 在上传到肺心过程中, 由肾的气化作用而成.
所以根本上是胃脾肾气虚所致.
[我]: 现在有点明白"气生血"的缘故了, 以及补血名剂当归黄芪汤中为啥黄芪是当归的5倍(好像是这个比例吧). 因为黄芪补气, 而气能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