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BBC广播节目:《解剖孤独》第二集
什么性格特征的人易受孤独困扰?社交传媒究竟是孤独者的救星还是传播孤独感的病毒?
栏目介绍
“英国文化园”公众号推出的栏目“精选BBC广播节目”将播放我们精心选取的最新BBC电台节目。我们选取的节目多为社科文类,包括心理和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这个栏目将为对英国社会现状以及心理和教育学界研究成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同时,节目也给英语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听力素材。
每期节目都配有作者对节目内容的中文概述以及展开的论述。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节目内容在文后留言或投稿讨论。
解剖孤独
2018年一月,英政府任命了世界首位“孤独部长”(Minister of Loneliness)。大家也许会对英国的这一官衔感到匪夷所思。然而,这一职位在英国的设立正反映了孤独现象成为困扰英国人的严重社会问题。英国红十字会与英国合作社集团(The Co-Op Group)2016年12月公布了联手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英国有超过900万人(约为英国总人口的1/5)表示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
然而,孤独问题并非英国独有,它已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传媒以“孤独如传染病般蔓延全球”来形容这一社会问题。大家不妨看看这些数据:
· 2016年9月,澳洲的Lifeline Australia 调查显示,80%的澳洲人认为社会越来越让人感到孤独;而60%的受访者(大多数与家人同住)称自己经常感到孤独。
· 美国Dokuz Eylul 大学的系统分析师Ali Sumer在2016年估计,5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患持续性孤独。
· 2015年意大利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11.9%的被访者无法找到可以倾诉私人问题的人。
· 我国多年前也有涉及孤独问题的调查。201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城市压力调查》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称自己有孤独感。
研究表明孤独不但危害人的心理健康,而且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大量的研究发现,孤独大大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风、老年痴呆症等的几率。医学界认为孤独对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相当于每天抽15根香烟。
看了这些大数据,我们对孤独现象应该有了更多的了解。英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国民心理素质的国家。继年初任命了全球首位“孤独部长”后,在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举办的全球心理健康高峰会(Global Mental Health Summit)上,英国首相任命了全球首位“预防自杀部长”(Minis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与此同时,她还宣布英国的初中和小学将对所有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试,以求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问题,防范于未然。
给大家介绍大背景后,我们言归正传,来介绍我们今天的BBC广播节目《解剖孤独》。
在英国政府和心理学界对日益严重的孤独问题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英国BBC广播电台第四台的“意之使然(All in the Mind)”节目组在韦尔科姆基金赞助下,跟英国三所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8 年2月合作进行了一项“孤独实验”(The Loneliness Experiment)。
实验以大型的调查展开。出乎实验设计者意料,他们竟收到来自237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5000人完成的问卷。这使此项调查成为了世界迄今对孤独问题研究的最大规模调查。
这一调查要求被访者详细讲述他们的个人孤独感经历以及谈他们的感受和看法。这个研究的设计者希望能通过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人们对孤独现象的认识,了解孤独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孤独在不同年龄群体和社会群体中的表现,并且根据这些结果来制定解决和预防的方案。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跟进行此研究的学者一样感到非常兴奋。如此详细和庞大的数据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我辅导的诺丁汉大学本科生中,寂寞、空虚、感到不合群和被排斥等不良情感体验十分常见;而我在与前来公众号咨询的读者的交谈中发现,由孤独所引致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冲突在求询者本身和他们身边的人中也并不鲜见。然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调查使我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孤独对人的影响,对我处理个体咨询者的问题大有裨益。
BBC广播电台作为传播媒体,更重视的是对普罗大众的知识普及。获得“孤独实验”调查和分析结果后,BBC广播第四台设计了一系列的节目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英国文化园”公众号播放的《解剖孤独》系列正在英国广播第四台热播。这个节目把个人故事与专家分析结合,深入浅出地剖析孤独现象。
与英国人相比,中国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较为薄弱。然而,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英国文化园”公众号希望通过播放这个节目,让大家对孤独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以此引起国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如果你对我们在此栏目中谈及的内容有所感触,欢迎在文后留言。
节目时长41分30秒,但由于腾讯限制声频长度为30分钟,我们只好删除一些部分。此节目共三集, 第一集探讨哪一类人容易感到孤独以及如何减少孤独感;第二集探讨社交传媒及友谊与孤独现象的关系,并讨论解决方法;第三集从社会的角度探讨如何处理这一影响极广的问题。
点击以下链接和收听节目:
https://mp.weixin.qq.com/s/C-iq2NO3SjM3bS1-aDLXoQ
第二集:探讨人们对友谊的期望值与孤独感的关系。调查中孤独感强的人有些什么特征呢?社交传媒对于孤独者来说,是祸还是福?
人们对友谊的期望值与孤独感的关系。孤独感强的人有些什么特征呢?
《解剖孤独》第一集提到,仅有极少数的人能长期独处,享受完全的孤独。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亲情和友情是我们身心健康的保障。《解剖孤独》第二集分析孤独感强的人的行为特征,以此探讨人们对友谊的期望值与孤独感强弱的关系。
“孤独研究”的问卷询问被访者,他们最看重朋友身上的哪些品质。以下是研究者综合55000名受访者的答案后,列出他们认为朋友身上具备的最重要5样品质:
1. 可信、可靠的
2. 善解人意的
3. 乐于助人的
4. 真诚的
5. 忠于朋友的
研究人员在收集到的数据中发现,那些追求高质量友谊的人,孤独感较强。除了以上列出的五项,这一类型的人还希望能与朋友亲密无间,他们希望找柔和、顺从、聪明、有魅力,又能理解和帮助自己的朋友。他们择友的标准十分高。同时,数据显示那些少有孤独感的人在友谊中追求的东西似乎比较表面化,例如就是跟朋友一起吃喝玩乐等。他们希望自己的朋友性格开朗、有趣、爱玩,并能坦诚相待。
研究者认为,孤独感的强弱与人们对友谊期望值的高低有关。那些不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对友谊的质量并不那么执着,而且他们似乎能比较全面地看待友谊,能理解友谊不仅仅是找一个知己。他们明白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
数据分析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尽管“可信与可靠”是所有受访者都最看重的朋友品质,被访者中孤独感较强的人大都是信任感比较低的人。主持人采访了一位研究信任感的专家。他说在他们对信任感的研究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孤独感是源于对他人的不信任。
“孤独研究”的以上结论与我在处理心理咨询个案中的观察和发现十分吻合。在节目中,主持人和研究者仅探讨了孤独感强弱程度不同的人的行为表现特征。我在大量的个案中发现个体的性格特征差异是导致孤独感强弱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孤独感强的人都比较敏感、易猜疑,情感十分细腻。这些人中不乏经济实力强,办事和工作能力高的人,但他们对朋友和伴侣的情感依赖性却很强。
“孤独研究”发现处于社会弱势群体并非与孤独感强弱有必然联系,然而弱势群体中的个体曾有过被排斥和孤立体验者,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节目采访了一位33岁的盲人博主。她由于失明从小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沟通,因此觉得交朋友十分困难,经常受到孤独感折磨。她后来写博客,面对的是12到25岁人群。她希望通过与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分享自己的经历来帮助他们,同时也觉得这是自己走出孤独的极佳途径。
这位盲人在采访中提及社会偏见和歧视加重了弱势群体的孤独感。她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经历。她进入了一所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 :在英国,文法学校相当于我们的重点中学。以后有机会跟大家详细介绍)。她说出于好奇,在上学第一天问老师“你们有其他残疾人学生吗?”老师说:“残疾人学生?!当然没有,我们是一所文法学校!”
诚然,社会偏见和歧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和加强了社会成员的孤独感以及其他种种负面情绪。BBC作为大众传媒,在节目中把这些社会现实展现出来并且呼吁社会正视这些问题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大有裨益。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中着重是帮助求询者掌握运用自身内在力量来改变外在世界的技巧。这位盲人在问老师那个问题前已经把自己界定为弱势群体了。老师的回答只不过是给了她一个她想听到的答案而已。
我们可以减少偏见和歧视,但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我在英国17年,从未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孤独。这不是说英国就没有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而是我从不刻意关注自己的女性和亚洲人身份与我在英国社会上的待遇的联系。作为女性学者,我同样能在男多女少的学术界驰骋;而带着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我也能悠游英国各地。
记得还是博士生的时候,我被邀请到美国宣读论文。到了会场,发现大都是中年学者,而自己是一个20多岁的黄毛丫头。会议工作人员也不管你是谁,左一声“教授”右一声“教授”地称呼所有与会者。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来参加学术会议的都是那个级别的吧。他们宁愿把你称呼高了,也不要低估了人。
我并没有因自己仅是一名在读博士生而产生弱势感和孤立感。身份的弱势反而激励我在宣读论文时表现得更出色。
社交传媒对于孤独者来说,是祸还是福?
在这个社交传媒盛行的时代,人们的交友以及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具大的变化。究竟社交传媒帮助了我们交友,加强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还是让社会的孤独感加重了呢?
“孤独研究”中的受访者年龄从14到96岁,他们都能够运用电子技术与外界沟通。问卷包括了关于社交传媒对受访者孤独感影响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交传媒在人际交往中有利有弊,关键是使用社交传媒的人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一工具。
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人来说,社交传媒是上帝给他们开的另一扇窗。人们就算足不出户都能了解朋友圈中每一个人的动态。电子工具使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节目中的一位被访者就是社交传媒的受益人。她的丈夫36岁时得了癌症,她在照顾丈夫的期间感到内心极其无助和孤独。在丈夫治疗的过程中,她经常通过面书(Facebook)来通知亲戚朋友他们的情况。她选择这种方式的初衷是因为这种方法非常快捷,不需要给每个人发信息。然而,她意外地发现,亲戚朋友的反馈带给她无限的心理支持。她收到数以千计的回复,人们温暖的话语和关心帮助她和丈夫度过那段艰难岁月。
社交传媒也给不少人带来痛苦。由于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生活中最好的一面在朋友圈中展示出来,例如晒豪华旅游、晒恩爱、晒孩子等等。别人的幸福往往加重了看者的焦虑感,甚至痛苦感。为什么我就没钱去旅游?为何我那另一半就不那么体贴?我的孩子咋就没考上清华?社交传媒把人的期望值带上了天堂,现实生活就让人感到地狱般的煎熬!
社交传媒是祸是福,完全掌控于使用者的手中。在我帮助的一些人中,他们慢慢掌握了如何正确使用社交传媒。他们能利用社交传媒来开拓一片更开阔的天地,却又能在社交传媒中保持清醒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