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自述》(上)续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闾丘傲

我认为世上有三种人是不应该被使用暴力的,一是男人的老婆,一个女人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嫁给了你,把一生都交付给了你,你接受她,就应该接受她的一切,包括优点和缺点,面对她的缺点你应该帮她改正,而不是以暴力相对,而且这个女人是你自己选择的,是你自己娶进家门的,你打她不是在间接的打自己吗?二是父母的孩子,孩子是需要正确的方式来教育的,中国一直流传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点,这是彻底错误的,尽管可能棍棒底下能出一个孝子,但是不会出一个健全的“人”,家长的暴力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其实孩子不好的地方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家长的影响,家长错误的行为和言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传导给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有不好的表现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打他,而是应该审视自己,有没有错误的引导。教育孩子是需要耐心的,动手打的教育方式只能证明你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或者母亲,因为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外你已无计可施。第三种人就是老师的学生(以下的话不针对任何事和任何人,只是想浅谈一下我对于中国教育方式的看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就像我前面所说,打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失败的父母,那么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学生的老师同样也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因为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外你也无计可施。近些年来在看到老师打学生的报道时,我都会感到气愤和痛惜,气愤的是老师的行为,痛惜的是中国教育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老师和学生本应该是一个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平等的地位,应该是和朋友一样的关系,当然对老师的尊重是必须的,那是做人的基本礼貌和品质问题。然而在很多学校里,师生的这种关系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在相对比较落后的乡镇学校,打骂学生已经演变成很正常的现象,这一是由于老师自身的问题,二就是学校管制的问题,对老师的这种行为持默认的态度,所以对于老师来说,打骂学生是正常化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被打骂同样也是一种正常化的行为。老师教育培养学生,应该是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而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可能是最重要的心理的教育和素质的培养。老师打骂学生时通常还会有“正义”的说辞:“等你们成年之后,就会理解老师打你们骂你们是为你们好,你们会感激老师的”。的确,等我们长大之后,会明白老师这样是为我们好,但是感不感激我就不知道了,我们或许应该要问:“难道除了打骂的方式之外就没有其他好的方式了吗?当时您打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一种羞愧,在同学面前是怎样的一种抬不起头,您又能想到吗?”对于一个有自尊感和羞辱感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打骂会是一道永远留在心上的伤疤。然而这种情况就是我所在的高中里的一种很正常的情况,下到老师上到年级主任(部分并不是指全部),打骂学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看多了也就视为正常化了。试想在这样一个犯错就会被打骂的环境中,我们的学习气氛是有多么的压抑,我们每天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恐惧和害怕,其他人我不知道,至少给我的感受是如此的,并且我还有过亲身的经历和“遭遇”,我想这也是我成绩下滑的一个方面,也是造成我迷茫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三年的时光在一场万众瞩目的考试后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毕业前夕,我们是疯狂的,我还记得从宿舍楼上撒下的如白雪般的纸张在空中飞舞的情景,也记得教室里一片吼叫,一片相拥而泣的场景。可是高考之后,我的迷茫依然没有结束,而且程度更加严重,因为我们面临着同高考一样难的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问题。如果说高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的话,那么选择学校和专业就是紧接着的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很可能会决定你以后将从事一个怎样的事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可能对于选择专业来说,人们通常会说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来学,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尚且不谈能不能学这样一个专业,先谈一下有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也不只是农村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应该都是这样的,我们从小的“爱好”就是读书和学习,至于学来干嘛,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并不知道,对于我们以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更不清楚。我们小时候都会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想当一位音乐家,想当一个警察……可是真正为了这个目标和梦想而全力以赴的人又有多少,到最后真正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又有多少,条件不允许,家庭不允许,教育也不允许。所以到了让我们自己做出为数不多的自由的选择的时候,我们除了迷茫还是迷茫,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即便知道,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敢说,因为它不好就业,挣不到钱。最后我们又把这个选择交还给了父母,交还给了亲戚朋友,让他们选择一个好就业又挣钱多的专业来学。等到我终于被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录取了,家人朋友一片高兴和祝贺,然而我的迷茫还是一点也没减少,因为我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一点也不知道,只能是迷茫的硬着头皮去学。假如现在的我能回到当时,再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想我起码会知道自己要选什么,如果是为了生计的话,我会选择农业这个专业,因为我生在农村,家里也已务农为生,学成之后我可以回家工作,更好的也更科学的来耕种土地,能带领家乡致富也说不定;如果是单纯为了学术的话,我会选择哲学这个专业,因为我们谁也离不开哲学,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哲学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关于哲学的问题,并且我对它也是真的感兴趣。可是这些只能是假如,只能是如果了,我再也回不到当时,再也不再年少。那时唯一使我不再迷茫反而感到轻松的就是,我终于可以解放了,我也终于要走进那个人们口中说了无数次,我也听了无数次的大学的自由的天堂了,但当我真正走进去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骗人的。

烙刻着紧张和忙碌的高中时代已过去快五年了,还是会不时的想起那个阶段的情景,想念陪我一起奋斗在高考路上的老师和同学。毕业之后,很多次经过母校,可都正逢假期时间,学校大门紧闭,只能站在学校外面观望、回想。毕业之后,同学们就只是少数的举办过一次班级聚会,之后就没有再举办了,每逢过年的时候也就是几个比较好的舍友还相聚一下,其他许多同学都是毕业之后就永不再见了。大三暑假,正值学校招生的时候,我和同学才自毕业之后第一次走进学校,踏着以前走了无数次的小路,看着依然耸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往事历历在目。更巧的是遇到正在招生的班主任,激动的差点掉下热泪,三年的时光,明显的感觉老师变老了,头发也白了许多,而这时我们的关系也才更像是朋友,交谈了一会儿之后,怕打扰老师的招生工作,我们也就起身告辞了,说着以后有机会再回母校,可自从那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回到家之后,我写下《忆往昔》这首诗来对高中时代聊表感怀:“分分秒秒奋斗路,点点滴滴青春史。青草高长伴盛夏,楼台换颜加新衣。犹见师长添白鬓,三年时光又轮回。毕业画景如在昨,明年已是社会人。”(诗名为《忆往昔(二)——高中》,收录于诗集《随想》291页)

d.我的大学

艰险的走过高考的独木桥之后,我终于踏进了从小就盼望已久的大学的校门,原来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就只为了这一刻。在一段迷茫之中,我终于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顺利的选择了自己的学校和专业——重庆科技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当然不是我所感兴趣的,但无疑它在当时是好就业而且是可以挣到钱的。这也就注定了我将与这个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发生联系,将与这个学校发生联系。的确,重庆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学校我也依然还在不断怀想。

这里我还想再插入一段关于选择专业的己见。其实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们从小根本就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即便有,我们从小也没有为了这个喜欢的专业方向而努力学习和奋斗,所以到了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对某个专业感兴趣并不是说对某个专业我们已经大体了解并且有了一些研究,而是说我们对它只是感兴趣,只是觉得学这个专业会比较好玩而已,其他的就没有了,所以当听到有的同学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遇到困难或者是学了一些枯燥无味的课程,就大发感慨的说要是能让我重新选专业,我肯定不选现在这个专业而是选择某某专业的时候,我都会在心里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你去问学你喜欢的那个专业的同学们,他们就没有困难和烦恼吗?在现在大学教育体制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辙的情况下,你能确保你去你喜欢的那个专业就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和问题吗?你能确保仅凭着你那点表面上的兴趣就能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吗?我想没有人会百分之百保证自己能解决我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无论是对于我们所选择的专业还是事业,都要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既然选择了,就让自己沉下心来踏实的做事情,要把本来不感兴趣的事情慢慢变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接到通知书,在日夜盼望中终于等到了开学的日子,在家里准备好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着从小到大第二次坐的火车,而且还是两天两夜的火车,坐的是硬座,可丝毫没有劳累感,心里的憧憬和期盼在那时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在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之后,终于到了重庆,这座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过的城市,这座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的古城,真实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现在已完全形容不出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因为太复杂了。九月的重庆,完全就是个“大火炉”,空气好像被太阳烧着了,下了火车就感觉滚滚的热浪扑面而来,但心里的憧憬和期盼在那时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我永远忘不了第一天入校的场景,学校的大巴车从火车站直接把我和爸爸送到了学校的新生接待处,由学校的学长把我接到了迎新接待点,我见到了给我们担任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辅导员,并在学长的帮助下办好了入学手续,领到了日常的生活用品,找到了我所在的宿舍,见到了我的第一个室友(也是大学同学),接着就是办手机卡等琐碎的事物,等到办完这些事情之后,我便和爸爸开始逛我的大学校园,它实在是太大也太漂亮了,尽管外面的烈日晒得人发昏,但我们还是逛的津津有味,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在学校食堂吃了第一顿饭,当时应该是在容园的第二食堂吃的饭,每人花了四块五毛钱,我在心里开心的想,以后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因为这里的饭菜既便宜又好吃。在学校的第一个夜晚也是难熬的,宿舍里的一切都是热的,连电风扇里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大学前两年宿舍里装的还是电风扇,后来在全校同学的努力“抗争”下,在我们大三时,宿舍里终于装上了空调),那一晚我睡在自己位于上铺的床上,一夜辗转难眠,不停的用毛巾擦着额头上的汗,爸爸则在地上搭着几个椅子睡在椅子上,他是很害怕热的,一晚上不停的靠洗澡来降温(我们宿舍里就有厕所和热水器,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认为比较好的一点,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家艰难的度过了一夜。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学校内部是有宾馆的,而且还是比较高档的宾馆,空调肯定是有的,知道之后就很后悔,那时没有让爸爸去住宾馆,不过我也知道,就算当时我们知道学校里有宾馆我们也不会去住,这是农村人的本性,能省则省,因为他们挣得每一分钱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血汗钱,他们懂得每一分钱的价值,这也是我大学四年基本上没有乱花过钱的原因,这些钱的来历我同样清楚。第二天一早,爸爸就搭乘学校的大巴车去火车站准备回家了,我在学校里的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这里已经不再需要他的帮助,而家里还有一堆农活等着他回去干,我虽然有点不舍,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看着他上了大巴车,不一会儿车开走了,我仿佛又体会到了同初中第一次离开父母时的感受,但这次更特别了,这次我不是在我们家乡的县城里,而是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重庆。我就像一只小鸟,在爸爸的护送下飞了很远很远,突然爸爸要返航了,而我却只能待在这个地方,我是自由的,也是无助的,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我将要独自一人来面对我的大学了。

来到了大学,正如之前从人们的口里所听到的那样,从“地狱”来到了“天堂”,神奇的发现以前排的满满的课程表,空白的地方比有课程的地方还要多,原来大学里的课程是可以不用一直上的,最轻松的时候一周只有三天时间有课,连同周末可以有四天假期,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来到了大学,神奇的发现老师是基本上不会管你的,除了上课点名(有的老师连点名都不会点)之外根本不会和你有太多的交集,就算和你交集还算比较多的辅导员,一个学期也是难得见几次面的,我们完全成了“自由人”;来到了大学,神奇的发现课是可以不用去上的,大一大二时还会用请假条等蒙混过关,到了大三之后,根本就不屑在用那些多余的东西,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甚至在大学里还流传着“没有逃过课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这样的豪言壮语;来到了大学,神奇的发现考试原来是如此的简单,大多数的考试题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做过了,只要你稍微记忆一下,考试是不用做多少准备的,起码及格是不成问题的;来到了大学,神奇的发现学习成绩是按绩点来算的,更重要的是,以前拼命想要得到的好的学习成绩是根本没有人在乎的,只要是及格了就算过关,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只有自己知道,名次是根本不知道的,这时才理解以前从老师口中听到的“六十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的话,不得不嘲笑以前的自己,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成绩那么努力的学习,为了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而“折磨”自己,原来现在根本就没有人在乎;来到了大学……大学的天堂是神奇的,是自由的,同样也是充满着虚幻的。

从我上小学开始,中国就在提倡实行素质教育,可是一直到我上了大学,素质教育还依然是口号多于实际,这是值得我们所反思的。现在每当我看到新闻报道中或者看到实际生活中的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的场景,我都会感到心酸,感到无奈。我们从小就被沉重的学业所束缚,所“压迫”,在对学习的无知中被“填鸭式”的装满各种所谓的知识,在思想最自由也最发散的年纪被束缚住,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这样从小被教育出来的学生何谈突破?何谈创新?中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的教育模式恰好相反,中国的教育道路从一开始就被缩窄了,我们顺着一条窄路小心翼翼的憋着劲头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高考的独木桥,在这里一些人就被挤下桥去了,剩下的人顺利通过独木桥,好不容易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上,讽刺的是,我们却在这片原野上找不到自己要走的方向,其实这里看似空旷,我们能走的路却很少,一是因为专业的束缚,二是因为我们在前面走的太累也太压抑了,我们在这里只想放松的走,缓慢的走,自由的走,可惜自由的只是我们的身体而不是我们的思想和心灵。而西方的教育道路与我们的恰巧相反,他们一开始就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是无知的,同样也是自由的,他们自由的不仅是身体,更重要的还有思想和心灵,他们可以带着他们的思想自由的奔跑,布满空中的是无忧的欢乐和自由的想象。我想他们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道路应该都是宽广的,而到了大学之后,他们才到了一条相对窄小的路上,不过他们在这条路上却走的很认真,也很努力,因为他们此前是轻松的,是畅快的,也是自由的。到了大学,他们从无知变得有知,此时他们已知道了自己要走的方向,确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所以他们会认真的走,努力的走。这两种教育模式相信不用我多说,孰好孰坏,大家一目了然,我想这也是现在的中国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大师和杰出的科学家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在不懂事的年纪做着懂事的年纪该做的事,而在懂事的年纪却做着不懂事的年纪所做的事。(这里关于中国教育的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愚见,没有任何权威性和说服性)

大学四年的时间是漫长的,同时也是短暂的,但这段时光无疑是我一生中最为怀恋的,它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去铭记,所幸的是我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写下我的第一本“日记体诗集”——《随想》,可以让我在毕业之后能够时常的回想这段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所以在此我就不在加以赘述,只是来总结一下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是一段求知的旅程,一个人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首先让我学会了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学会了享受孤独,这是对我的一生都具有巨大的帮助的,其次从中国的北方山东来到南方重庆,让我能够充分了解南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拓宽了我的眼界,增加了我的阅历,然后就是我真正所学到的知识,让我对这门本来一无所知的专业可以系统的学习,达到能为我踏出校门以后可以以此为生的程度,最后就是对我自身的提高,大学是我的心智真正打开的阶段,让我明白了学习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树立了我的“三观”,还有就是让我拥有了一颗永远求知的心。我的大学是一段奋进的旅程,大学四年虽然没有像高中那样的刻苦努力,但我始终没有松懈对自己的要求,大学几乎有一多半的时间我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室友们也都开玩笑的说图书馆是我的“第二宿舍”,的确,大学时候的我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如果有一天不去图书馆的话,就感觉自己这一天白白度过了一样,其实我并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么爱学习,而只是为了能够充实自己。在图书馆里,我涉猎了许多领域的书籍,极大的培养了我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开阔了我的眼界,最重要的是让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我也会用一生去坚持;我的大学是一段收获的旅程,除了收获到了知识之外,我还收获到了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和友情,当然遗憾的是没有收获到恋情,其实也不能说遗憾,我觉得恋爱就像是大学里的一门公开课一样(在写这篇文章期间,看到新闻报道说天津大学已开设恋爱这门公开课,可能以后许多大学都会普及这门课,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只能拭目以待了),选不选都是自愿的,有的人选择了这门课,而有的人没有选,只是学到的东西不同而已,不能算是遗憾。最重要的是我收获到了我认为更重要的师生情和同学情。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好的大学是离不开好的老师的,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否,决定着一个大学学风的建设和“人才”(这里的人才指的是全能的人才,即德才兼备的人)的培养,虽然我的大学不是一流的名校,也没有社会上知名的教授,但是不乏可以培养人才的优秀的老师,在这四年里,我或是因为对某个学科感兴趣而认识了某个老师,或是因为某个老师的影响而对某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我结交了一些非常优秀的良师益友,而且毕业之后我们之间也经常保持着联系,我非常的感谢他们,因为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了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充满魅力的人格和品质已深深的影响了我,所以我也正在努力要成为一个像他们那样有修养的人。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就是珍贵的同学情了,我们在求学阶段的同学有许多,但是能让我们在离别之际拥抱痛哭的恐怕就只有大学同学了,四年的朝夕相处,在这无忧无虑的年纪,在这灿烂又疯狂的青春时节,我们之间结交的只是纯洁的友谊,在这样一个同学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校里,我很高兴能结交到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哥们,一群可以交心的朋友,他们是我人生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会倍加珍惜。我的大学是一段难忘而又刻骨铭心的旅程……

在大学的最后阶段,尤其是面临着毕业,面临着找工作,我开始反思,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上大学究竟是来学什么。是来学专业知识?可是到毕业之时并没有感觉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危险性的专业,实践经验是很少的,有的只是理论知识,而且这些理论知识还是残缺不全的;是来学习交际的?可是交的朋友不少,但真正能够交心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已;是来谈恋爱的?恋爱是美好的,可是为什么我却看到了那么多的眼泪,那么的痛苦,那么多的人从朋友变成了陌生人。是来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发展的?可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难的就业的境况下,我们不仅不能更好的发展,就连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是一个问题,而且就算我们找到了工作,刚开始工作的工资还没有一个农民工的工资高,那我们读这四年的大学,交了四年的学费又是为了什么呢?思考了一番之后,我发现其实西方大学的教学理念才是最适合大学生的,西方的大学培养大学生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让大学生学会做人,我理解的是让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能是一个具有“全人格”的人,大学是培养我们自身修养,提高我们品质和素质最佳的场所,而学习这些就是让我们可以学会做一个“人”,这个人的能力表现就是学会怎样去生活,怎样去面对生活和怎样去享受生活,究其一生,我们求学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十年而已,它只占了我们一生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我们将要面对的其实就是生活,生活才是我们一生之中最大的也是最难的课题,所以我们在求学的阶段最应该学到的就是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第二个目标是让大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大一伊始,我就读过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非常清楚的记得书里面讲读过大学的人和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的区别的一段话,作者讲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读过大学的人要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有思想,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应该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多和深,也就是说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三个目标才是让大学生学好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人可能会惊讶于西方大学会把在中国人眼里(这里指的是大部分,不可一概而论)排名第一的专业课排到他们教学目标的最后一位,其实这是非常正确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越来越难找工作的时代里,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将来能以自己的专业为生,就算是能以此为生,难道我们真的想一辈子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件事上而不去体验其他的事情吗,这样的一生虽然可敬但是不是太过于单调了一点呢?如果我们不能以我们所学的专业为生,或者我们还想去干一点其他方面的事情,那么专业课是不是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我们上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呢,应该学的当然是学会做一个“人”和学会思考了。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教育,不敢说我拥有了怎样的学识,但起码让我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人,起码让我成为了一个可以明辨是非的人,起码树立了我正确的“三观”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让我可以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全人格的人的目标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

(3)踏入社会

四年的时光一晃而逝,我们又迎来了我们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就业。面对就业我一开始其实是没有多少忧虑的,一方面因为我的成绩还算可以,大学四年,我的总成绩绩点在3.5左右,也就是说四年里我学的所有的课程平均分在85分左右,接近优秀的成绩,当然这不是靠我的聪明,而是靠我的勤奋,但就像前面所说,有多少人会在意你的成绩呢,招聘的人同样也不会在意;另一方面来自于我的自信,我一直强调大学里我们应该学到两个字——“深”和“广”,深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研究的尽量深透,广是尽量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广,对于这两个字虽然我没有做到最好,但良好我起码是做到了的,可还是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于是我一次次的去参加应聘,却一次次的被拒之门外,当我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找到工作的时候,我的心里开始有些慌乱了,于是我再次思考关于大学应该学什么的问题,思考清楚之后,我的内心开始慢慢变得平静,也就不再关心就业的问题,一切都把它交给命运去决择。的确,关于就业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缘分的,只要缘分到了,任何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缘分没到,任何的不是问题都会成为问题。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经历的也就稍多了一点,我越来越相信这样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只要把事情做的问心无愧了,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天命吧。

也许是我的缘分到了,我签了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我很庆幸我能得到这样一份工作,在满足我温饱的前提下,还能留给我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去读书,去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更重要的是能有很多的时间回家陪家人,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目前我很知足,知足常乐难道不是很好吗?迈出大学校门已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踏入社会的时间同样如此,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我的这张白纸又开始描绘上了更多的图案和更多的色彩,所以我想等到它描绘的更多也更漂亮时,再来细述这段经历,现在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好好描绘。

我们往往是经历的越多,想说的也就越多,在写这篇自述的时候,我又经历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使我在这里想插入下面的这一段话。就在2016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在家里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两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着实把我也把我的父母吓了一跳,幸亏地上的土壤比较疏松,否则的话,我真的就要过第二天的清明节了,于是我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开始觉得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开始重视安全和健康,也开始更加的珍视生命。仔细想想我们活着其实就是一件概率性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每天、每个时刻都在上演着生死离别的场景,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会先来,我们谁也不能确定,所以能活着,能平安的度过一天的时间,都值得我们感恩和庆幸。

记得我们曾在课本上学过一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叫做《林中路》,前几日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看到了这首诗,使我感受颇深。“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们一生中都在选择着自己要走的路,同时也放弃了其他能走的路,如果说在小学毕业之前我们的命运是不受我们掌控的话,那么在上初中以后我们就开始由父母,由自己或者由于机缘巧合选择着自己的路,一条可以决定自己一生的道路,这条道路便是独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成长的轨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