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力量的文字哲思想法

哲学真相与人们的内心不可分割(第四篇)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1人  贾博特

哲学真相与人们的内心不可分割

对内心的了解就是对人的了解,而若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不了解自身,所得出的真理会具有自己不知道的主观性、偏向性。逻辑的看见往往只是现实之一种可能性,而我们往往习惯了用逻辑来思考,反而忽视了现实的客观性。

就像是在一件事物上耗费的时间与得到认可的数量与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当我们看到自己很努力得做好一件事后,得到的成就反而不如其他用低成本与少许时间就做完的作品时,心中就感受到不公平与孤愤。每当我们把逻辑当作了现实,我们就会经常处于这种被两者间并没有直接关系的逻辑自我折磨着。

由此可见,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两种不同行为,一定会带来期望上的误差。就比如说,快餐厅的人流量是最多的,它的成本也是相对低廉的;将食物手工制作,以一种认真专注的方式花费很多精力时间去完成,再同样以人流量来去衡量产品的价值时,是一种对食品的不尊重。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当我们不断用同一个方法还未能永久性地解决问题,或者反而增加了更多要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一方式是否还值得我们继续用下去,让惯性思维停止,以便思考一下更多的可能性。

所有的时候,没有解不开的谜,只有解不开的方法。

哲学作为对真相、真理的探寻,需要哲学家进入哲学的体系,也即认可哲学方能找到证实哲学里的真相的证明。就像数学中,我们需要坚信数字符号的意义才能够学习数学。其他各类学说皆如此,我们首先需要相信它,让它存在,才能够证实。即便其他人证实了,可是如果我们自己不相信,那么这条真理永远对“我”这个个体不存在。

心理学就是以对我们自己内心的了解来启发对“相信”的了解,以此警觉于自己的主观性。对自己的信念提出质疑反而可以保证信念的真实。越是坚信,通过质疑得出的发现会越深刻、越透彻。其中在自己的质疑中,发现质疑中的坚定,发现隐藏在真理中真实的自己,对自己越是充分了解,就对这个世界越是了解。

若是没有对自己的觉察,我们意识中的逻辑就会得出必然的结论。而真相不来自于逻辑,来自于现实。

心理学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从感同身受来思考,通过对人所构建的社会之中“人”的了解,来理解这个世界原本的样貌,哲学的真相就浮出了水面。

心理学

心理学的真相不来自于课堂与书本,因为课堂与书本里的东西是逻辑。而真相在哪呢?真相在现实中——在你身上,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我们意识中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意识上的存在,“每一个念头”。不要回避忽视自己的任何一个念头,因为它们都真实存在。直面于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面对需要我们主观的行为,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行为是下意识回避与忽视,特别是自己不喜欢的念头,特别是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的念头。

心理学以人为模版,心理学的真理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我们可以用自己做模版,来觉察自己每一个念头的出现,发现源起,发现源灭。不要用我不是这样的人来否定我们明明已经想到的可能。这是对自己不诚实!对真相视而不见!

在对自己的了解有了信心后,观察周围的人、周围每时每刻的发生,觉察自己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与自己的关系。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看法的源起,我们的大脑就对世界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终没有偏向性的思考会开扩我们对实相的认识。

自我怀疑:回避与忽视

我们人类最吊诡的事情就是常常一生在追求的是让我们自己不去做本来自己的同时又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比如通过整容化妆、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推脱赞扬、还有说出“我思故我在”——去思考,我们本来没有思考,好像那就不是我了,我非得思考才能证明我存在。“我在,故不思”,我不思考,是否存在,你会否定我的存在吗?不会。我会否定我的存在吗?这是答案。我既不会否定我的存在,也不会证明我存在,因为我固然存在,不用去证明。再换一种思路,如果我思考,我思考到的就是我吗?我要怎么证明我思考的是我,而不是镜子中的我?我思,故不在。

读者们,我们在“我在,故不思”这里稍作停留:

当我用思考来证明我的存在,就意味着在时刻地刻意关注,为什么要刻意呢?我本身就在,还用刻意关注吗?时刻关注自己违反常态,事有反常必有妖——我为了证明我的存在,所以我要时刻关注自己,思想从未离开。我关注自己,用的不是去做,而是什么都做,是自然在做,所以对我来讲也同样是什么都不做,此无为无不为。是故,我在故不思。

现在,回到主题本身,自我怀疑。

我们对自我怀疑会采取的行为是下意识回避与忽视,也正因为回避与忽视,导致了自我怀疑的不断产生,而自我怀疑又会不断地滋生不安全感。

逃避是所有生物自我保护中的一种本能。于人类而言,大脑应对逃避的方式是回避与忽视。那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回避与忽视呢?大脑想出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方式:产生负面感受。因为一旦我们有了负面的感受,我们在本能反应中就会去处理情绪而不用去解决手头的现实了——有效地回避与忽视。于是在情绪处理中我们也就越来越纠结其中,直至焦头烂额,无从着手。但是,其实真的着手于这件事中我可以改变的是什么?需要帮助的前提下可以做到的改进是什么?因为没有了情绪上的干扰,事情已经成功了大半。但是也请不要误会本能,它只是在向我们提醒我自己的主观感受,正如它过去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做的事一样————用它的在方式保护着我们。

只要我们不去触发“我需要保护”的按钮,就不会出现过激反应。这个保护包括情感、心理上的敏感区以及我对于自己各方面的期待所形成的执着。在被触发的时候我们大多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当我们看见了这一点,我们已经具有了让自己变得更有意识来处理的能力。

事情是一个非常切合的词,有事也有情,而我们遇到的多半不是事,而是情。

有意识地处理情绪

对于自己不喜欢、不舒服的感觉,例如心痛、产痛、病痛、生气烦躁时,采用释放、转移(比如大喊、愤怒、指责),这份负面感觉会存留在自己的内在,时常被投射出来,是因为在下意识里采取了回避与忽视的态度。但是如果可以面对并接纳这份痛,去“感受”它、深入“感受”它,作为这个世界、自己的一部分,正是如其所是的样子,他们仍然会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但会安分许多,且不会影响自己的心灵,做出自己不想做出、后悔的结果,直到摆脱困境,平和喜悦,关系和睦,达成心中所愿。这些情绪的出现就像是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忽视他们的时候不停哭喊吵闹,可一旦我们注意到他们,照顾到他们,他们就安定下来了。

做出想要控制一种客观发生的行为是因为这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在我的意料之外,于是我们想要控制。明知无法控制而仍然想要事物的发生合于我愿,那么情绪就下意识地出来了。但真相是:接纳是控制的最佳方式。它的存在是事实,把它看作事实,而不仅仅是下意识地去改变它,这就是我们看见真相的方法:面对真相,接纳真相,我们的智慧出现了———一个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人出现了。

当一种感受不属于我们,我们会去经验它,如果这份感受就是我,我们会否经历都是我们的自由。如果喜怒哀乐,是我们出现的情绪,我们会不断从各个事上体验到喜怒哀乐,这源于我们对情绪的定位。如果喜怒哀乐,是我们自己,我们选择喜,感受喜悦;选择怒,感受愤怒;选择哀,感受哀伤;选择乐,感受快乐,喜怒哀乐,所有情绪都会成为自己,不再被外在影响。

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是因为开始没做过的同时又不会做,如果能够做到,做不做就是我们自己的自由。

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情绪去感受,即便没有外在事物的调动,自由选择一种情绪去面对,发现情绪就是我们的朋友,是住在我们心中的房客一样——去了解它们,不评判到它们、不抗拒它们,去熟悉种种情绪,就可以有意识地认识情绪。我们像知心朋友一样互相了解、互相信任,自然情绪就有意识地被我们同化,享受到情感上的自由。

“有意识”在于我认可了情绪的存在,而面对了它,而“处理”是我接纳了现在有情绪的我而不以好恶抵触之。

情感

来自于情感的真相是:当我们意识到当下的问题我们没有准备好解决时,我们的负向情感就会出现:比如恐惧、愤怒、痛苦。这是因为这些情感在保护我们,让我们只用处理情感,而不用把注意力真的聚焦在事情本身。如果我们可以正面处理情况的时候,不被情绪带走,当别人愤怒的时候,我们正视对方的愤怒而不会被勾出愤怒。让失去只是失去,悲伤保持着悲伤,尝试着先不因失去而悲伤,我们就在正视着发生的真相。

喜怒哀乐都在隐藏我们真实的需要,我们渴望被在意,也渴望着在意他人,而喜怒哀乐只是我的工具,去达成我的需要。

喜怒哀乐不是你,你就是你,你的一切都通过你来展现,但他们都不是原本的你,只是通过这具身体来传达信息。

而正面情感:愉悦、幸福、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需求,它们可以为我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在愉悦、幸福与爱的时候记住这份感觉,并融化进去,如同巧克力在情人节当天溶解成了巧克力酱并重新入模冷却,成为了自制巧克力一般,融化进去!

爱的分享超越了100%,永远不会枯竭,也不会因为分享给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就少了。“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有来,此之谓葆光。”无论怎么灌注都不会漫溢出来、无论怎么酌取都不会枯竭,而不知道它来自哪里,这说的就是情感的真相啊!

当愉悦、幸福、爱不在的时候,去看见并带来它们,不要尝试惩罚,因为我们惩罚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惩罚自己。如果我们需要别人给我们爱与幸福和关心,我们首先让他们看见爱与幸福的样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关心,这时候命运做出的设计就已经不在,我们的人生就正式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接纳

我们本身是由无数细胞组合而成,我们的意识当时本身就来自于空无一物,可就是这空无一物吸收了我们至今为止学到的所有知识,并且运用得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在自有智慧,这空无一物就是智慧所在,所有知识的起源、所有情绪、所有感受的源头。相信这个内在智慧,它从未辜负过我们。我们本自具足来源于此。而空无之所以可以吸收如此多的知识,是因为我们用了一颗接纳之心,“让”所有知识被我们吸收。

接纳源起于无差别之心。我们小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快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内在的智慧,并且无差别地接纳了知识。我们意识中没有“不会”、“不能”、“不好”的时候,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我们没有被语言所左右的时候,许多事情都想亲自尝试。每一个发生、每一个人、每一句话我们都无差别地接纳了,所以也学会了差别“你是好的”、“你是坏的”。而我们内在的智慧感知到“好坏”后进行了内在的配对,给了不同的感受:“你是好人,我跟你在一起”;“你是坏人,我不跟你玩了”,后来心学里给这部分的内在智慧起了一个名字:“良知”。接纳是运用智慧的要诀,这份智慧之大,乃无限。

当我们内在发生不会消失的情感与想法时,请接纳它作为我们的一部分,正如它所是的样子。

接纳这一切,我们并没有被它带走,却可以选择是否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表达。在接纳当中没有冲突,是因为它们成为了我们内在的一部分,并且因为正视,我们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

接纳自己有时是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光是完整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是很少会去做的事。而在爱情中之所以“有时候可能最适合你的人恰恰是你最没有想到的那个人”,没有想到是因为我们能看见的都是自己,之所以适合,是因为那不是你自己。

我接纳了我选择的方式来生活,于是在生活当中不会因为他人的否定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绪。

无差别之心

无差别之心即是我们所说的“道心”、“佛心”。

我们哭闹、我们开怀、我们愤怒、我们爱着,这些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童年,我们童年的时候不会觉得不听话不好、哭闹不好、愤怒不好而不去做,我们无差别地视之如一,让自己所有的特质得到解放。随后我们之所以不哭闹、控制愤怒、听话源自于爱:我们的哭闹会让别人心烦意乱、我们愤怒会伤害到自己与别人、我们不听话,父母对我们冷漠、烦躁的眼神。我们在意集体,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天性;我们心存善良,不愿伤害同类;我们亲近身边关爱自己的人,不愿让他们失望,失去他们的爱。无差别之心是世界本真的样子、原原本本不加修饰的样子,是最初的自己,也是智慧的源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