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 | 随时与现在的自己相遇
领读书目: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页数:176页
阅读法:精读+跳读
推荐人群:在忙碌中找寻生活意义的人群

作者介绍:一行禅师是越南人。20世纪六十年代,他在越南创立社会服务青年学校,推动“入世佛教”,以慈悲精神切实地投身社会运动。作为佛教徒,他们在社会运动中推行非暴力反战理念。后来北越政府把一行禅师驱逐出境,辗转来到法国,一行禅师创立了梅村,用卖梅子的收入用来帮助越南贫困饥饿的儿童。梅村在每年的夏天,都会开放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修习正念的访客。这本书来自他写给友人的信。
一谈到佛学,大家的感觉会是清心寡欲,一心向善,去掉七情六欲。
一谈到读佛教书籍,大家会觉得晦涩难懂,道理很玄,需要悟“道”很久。
如果佛学的书籍无法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来,那么佛学对大多数人就是一碗鸡汤而已,顶多是一碗玄乎的高级鸡汤。
而一行禅师的这本《正念的奇迹》没有空谈与深奥,他在一系列的社会运动中实实在在做了很多事,因此用非常平实的语言,从日常生活切入的片断,告诉了我们生活无处不修行的方法。

01
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念。
那么,什么是正念呢?
一行禅师说,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
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没有正念的状态来理解这个概念。比如那天我在一位朋友的朋友圈上看到如下信息:

我们经常在做着一件事时会惦记着其他很多事,比如当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脑子里可能全是下午即将进行的某次会议、亟待完成的工作,我们可能连怎么吃完这碗饭的都不知道,更体会不到饭菜的滋味;
上网的时候,明明是打开网页准备搜索某个问题,却突然间被弹出来的各种信息不知道带到哪里去了。结果本来是查找资料,最后搞半天刷了几个新闻,接着又好像准备要看起电影来了。陷入茫然的思绪中,一时忘了自己身在哪里,到底要干嘛?
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心思散乱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正念”的状态。如果你的心处在这种散乱的状态,就会像一个被浪花左右拍击的瓶子一般,毫无觉知的被抛来抛去。
那到底什么是正念?正念来源于时时刻刻对身心状态保持清醒的觉察。
举一个“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都不喜欢洗碗,也从来不曾专注认真的洗过碗
你有体会过油腻滑过手掌再被泡沫冲走的感觉吗?
你有认真掂量每一个碗的重量、质感吗?
你感受过被洗涤一清后水珠在碗里外跳跃的喜悦吗?
估计没有。大多数洗碗时我们都在神游四方。有的在想凭什么今天让我洗碗。有的在想等下我要干嘛干嘛……还有的会想,每天做家务的都是我,孩子他爸太懒了……
当我们升起一个个评判的念头,心神就散乱了,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我们经常陷入一个令人心神散乱的句式中:“快点做完……我就可以……了”
但是一个保有正念的人,不会心思涣散,不会有这么多的心理波动。他会把心安放在当下正在进行的工作当中,心态平和的把眼前的碗洗干净。如此而已。
一行禅师说,“如果洗碗时,我们只想着接下来要喝的那一杯茶,并因此急急忙忙地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更进一步来说,洗碗时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心思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完全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懂得洗碗,很可能我们也不懂得喝茶:喝茶时,我们会只想着其他事,几乎觉察不到自己手中的这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无法实实在在地活着,甚至连一分钟都做不到。
所以,正念的第一个要素是“觉察”,觉察当下的每一点细微动作。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洗碗、拖地、做家务。做一事,训练将心念集中,心无旁骛,久而久之,即使再简单的事情,只要做到极致,自然能与“道”相应。
02
保护和照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正念。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说,从前有一对杂技艺人,是一个老人与小女孩相依为命。他们俩靠街头卖艺为生。他们拿着一根长竹竿,老师把竹竿竖在头上保持平衡,小女孩就顺着竹竿慢慢爬到顶端。老师脚可是地面不断走动,小女孩则保持不动。
“他们俩个都必须神贯注,保持完美的平衡以免发生事故。一天,老师教学生:‘听着,美达!我会看着你,你也要看着我,这样我们就能帮对方保持专注和平衡,避免意外发生。我们肯定能挣够吃饭的钱。’但是小女孩很理智,她回答:‘亲爱的老师!我想我们最好各自己照顾好自己,顾好自己就是顾好我们俩。我能肯定这样不会出事,才会挣够吃饭钱。’”佛陀说:“这个孩子说得对。”
在当下,你遇见的是自己,因此保护和照顾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正念。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执迷于其他人照顾他们自己的方式。

03
正念是活在当下。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绝妙的答案》
一天,有个皇帝想到,只要他知道三个问题的答案,行事就不会再有差错了。
做每件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
无论何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皇帝下令全国上下遍贴告示,四处征集答案而不得,于是决定出发去亲自寻找。
沉思好几个晚上后,皇帝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山上的隐士。
上山后,皇帝发现隐士正在小屋前的菜园吃力地翻土。皇帝问道:“我来这儿是想请教您三个问题:做每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为何?与你共事最重要的人是谁?不论何时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隐士仔细地听着,但只是拍拍的肩膀便接着翻土。皇帝说:“您一定是累了。来吧,让我帮帮您。”隐士谢过他,把铲子递给皇帝,然后坐在地上休息。
翻过两行土之后,皇帝停下来向士重复他的三个问题。隐士仍然没有回答,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隐士终于抬起头,问皇帝:“你有没有听到那边有人在跑?”皇帝转过头,看见一个受伤的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于是皇帝和隐士帮他包扎伤口,整个晚上一直在照顾他。。
第二天清晨,受伤的男人终于醒过来,他定下神来看着皇帝,轻声低语速地说道:“请原谅我。”“你做了什么,要我原谅你?”皇帝问。
“您不认识我,陛下!但是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死敌,我立誓要复仇,当我知道你独自上山找隐士,我决定在你回程的路上突袭你,把你杀死。但我反而先撞见你的待从,砍了我一刀。如果没有遇见你,我现在必死无疑。我本想杀你,你却反过来救了我一命!我真是说不出的羞愧和感激。请宽恕我吧!”
看到自己与夙敌这么轻易就和解了,皇帝欣喜若狂。他原谅了这名男子。回宫前,他最后一次问隐士那三个问题。他发现隐士正在昨天翻过的土地上撒种子。
隐士站起来看着皇帝;“你的问题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
“怎么说?”皇帝困惑地问。
“昨天,如果你没有同情我年老,帮我翻土的话,你会在回去的路上那个人攻击,然后你会深深懊悔怎没有留下来和我在一起。
”所以,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翻土的时候,最重要的人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就是帮我翻土。后来,当那个受伤的男人跑来这时,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照料他伤口的时候,因为要是你不照料他,他就会死去,你也会失去与他和解的机会。同样地,他是当时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照料他的伤口。
“记住,最重要的时刻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现在是我们唯一能主导的时间。“
皇帝恍然大悟。
正念就是当下。最重要的人永远就是那个当下和你在一起、在你面前的人,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你是否会与他人共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你身旁的人快乐,因为这就是人生所追求的。”

04
正念的时间流:这一刻,我只属于一件事。
这本书反复告诉我们,要即刻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修习,而不只是在禅修时。
吃饭是修行,睡觉是修行,走路也可以是修行。只要你拥有正念,平日的行住坐卧都可以是修行。无论是泡茶还是吃饭,都保持专注于当下,不让任何一个最细微的动作滑了过去,心中要了了分明,念念专注。
每一个时间段,不管是3分钟,还是半小时,都让自己的全部感官沉浸。这一刻,我只属于一件事。
同样,我们也可以什么也不做,只专注于呼吸。保持正念的深呼吸三次,就能初步平复紧张焦躁的情绪。
在正念中,过好真实的这一刻。不要做未来的俘虏,不要被未来吸走,不要想着开始或摆脱什么,不要想着“离开”当下。
这一刻,就是生活本身。
延伸阅读:《冥想五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有更多通过冥想锻炼大脑的方法。非常实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