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推荐:《红与黑》
张思勉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推荐的书籍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木耳之子于连·索雷尔妄图跻身上流社会、最终绝望自毁的成长记录,更是一本关于野心、爱情与尊严的现代启示录。
故事开始于一个过渡的时代中,拿破仑帝国刚刚覆灭,波旁王朝复辟,但革命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冲击迟迟未散。人们的思想在红色代表的激情与黑色代表的保守间徘徊。这一“红”一“黑”,构成了于连所处的世界。时代促使他思考:是像拿破仑那样凭借才华与勇气征服世界,还是借教会的势力步步攀升?他坚毅的眼神中,有些许分裂与挣扎,
于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但这个时代,背后若无合适的出身作为支撑,那便休想出人头地。血统、门第,是于连走向成功的第一道坎。他唾弃这个制度,却又将这不纯粹的反抗作为在这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入场券,渴望获得认可。他憎恨贵族的特权,却又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鄙夷教士的虚伪,却又选择依附教会登上晋升的阶梯。这是一种变相的顺从,目的只不过是被他表面上反对的体制所接纳。这反映出复辟时期上流社会的虚伪与腐朽,人们追逐着肮脏的利益,忘了最本真的自我的模样。
司汤达将于连塑造成了一个永远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戏剧化的形象。他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某个想象中的角色。例如:他与特·瑞那夫人的爱情中,他认为自己应是一位诱惑者;他与玛娣儿特的爱情中,他认为自己应是高傲的征服者;穿上教士的黑袍,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混迹于巴黎上流社会,他是冷酷的野心家。但问题在于,是他扮演这些角色,还是这些角色塑造了他?当他独处时,那个真实的于连又在何处?
这种“人格分裂”在爱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于连与特·瑞那夫人的爱情始于算计与虚荣,却意外导向了灵魂的救赎。于连与玛娣儿特小姐的爱情,充满了权力意味,却以美好生命的孤独结尾。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正是他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借此,司汤达揭示了爱情的本质——它不只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纯粹情感,其中更掺杂着阶级意识、个人野心、真实渴望等复杂思想。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于连的野心自始至终都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渴望权力、地位,并将这渴望转化为对生活的焦虑。他不断给自己定下目标,获得外界的认可。这反映了他精神世界的空虚,永远无法享受当下,废于制定目标和完成目标,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于连的结束是他一手为自己制定的。枪杀特·瑞那夫人看似只是一场激情犯罪,却也是于连对这个世界、这种社会制度的最终控诉。在狱中,于连自认为度过了一生中唯数不多的幸福时光,他不用费尽心思地利用权谋与野心,验证自身的价值。他向受了伤却依然来看望他的特·瑞那夫人,这位他深爱过的女人表示自己的忏悔,又接受着来自玛娣儿特小姐的关心。他拒绝了律师对死刑提出上诉的请求,因为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看透了这场人生游戏的虚无,明白既使死里逃失,社会外界的压力与他内心的性格缺陷也会让他重回之前的生活。所以他选择用死亡这种“悲壮”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最终否定,实现了自我觉醒,与自己达成和解。
这本书在当代也有着深刻意义。它在更隐蔽的社会分层时代背景下,敦促人们做出“红”与“黑”的选择。并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们:你愿意为什么而活?你又准备为什么而死?促使人们在哲学问题中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确立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青少年成长所需的一课。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真诚推荐你阅读这本书,获得新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