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猫·鼠(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推荐的必读书目之一。说实话,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就要去啃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实在是很有难度的。虽然课本上关于本书阅读的大标题是“消除对经典的隔膜”,可是怎么真正能做到化难为易,真正让孩子们读进去,尽最大可能达到“消除隔膜”的目标,还是很需要下一番工夫的。
《狗·猫·鼠》是《朝花夕拾》里的第一篇文章,却几乎可以说,也是最难懂的一篇。相比较于充满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人笑中有泪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几乎可以说是初读一头雾水,再读稀里糊涂。所以,还是有必要帮助孩子们理一理思路的。
1.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屠杀进步学生,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拍案而起,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公开抗议反动政府的暴行,大力主持学生运动。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以陈西滢为代表的反动文人的各种攻击,甚至被迫离开了北京南下厦门大学,以躲避反动政府的迫害。《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而《狗·猫·鼠》也正是他对反动分子的一篇战斗檄文。
2.巧妙的象征
鲁迅先生真的仇“猫”吗?他是真的不喜欢猫。文章中罗列了四点原因:第一,猫总是玩弄自己的猎物;第二,它虽然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幅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猫吃了自己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这四个原因里,前三个都是和猫本身的习性有关的,第四个则是一个冤案,事实上,他的小隐鼠是被长妈妈一脚踩死的,不能赖在猫的头上。可是,这个原因恐怕才是作者不喜欢猫的根本原因,我们不是常说吗,受到伤害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谁让猫吃老鼠呢?太可恶了!这便是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充满了童趣。
那成年视角的鲁迅,为什么还是仇猫呢?其实,他不喜欢的是像猫一样的人。你看,猫捕食雀鼠之后,总是要尽情玩弄一番后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这是在揭露人性的丑恶;猫呢,又总是表现出一种媚态,喜欢取悦于人——可是社会上这样的人又何其多呢?比如陈西滢等人,为了取悦反动政府,围绕着女师大事件,写文章污蔑女学生的革命斗争,这不是赤裸裸的媚态吗?
所以,文章中的猫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它代表的是那些喜欢折磨弱者、又喜欢取悦强者、到处嚎叫的施暴者。
鼠在作者笔下是很可爱又很无奈的形象,它们象征着那些遭到压迫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它们或者被猫吃掉,或者被更凶残的蛇吃掉,甚至还有可能被人一脚踩死,哪里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呢。当然了,鼠类也有偷偷摸摸的毛病,这一点作者并不否认。
狗象征着什么人?其实文章第一段就交代了,狗就是鲁迅自己。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吗?不是。在第一段里,作者就交代了反/动/派的混乱逻辑:“我”曾经说过自己不喜欢猫,而狗也仇猫,于是类比之下,“我”就是那条狗了。这条狗的特征,就是爱多管闲事。鲁迅先生管的是闲事吗?这是反动派的说法,这里颇有些自嘲的意味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