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辅政 || 微妙的平衡

2016-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过客止

抛开周太祖郭威建后周以及周世宗柴荣的征战南唐,后周到北宋的朝堂更迭,仅2天时间,是一段极其迷人的历史。

周世宗柴荣崩,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周恭帝,柴荣第四子,继位时年仅七岁。

周世宗为确保柴氏政权不被篡夺,临终前替周恭帝设置了三方辅政的格局——中央执政集团、中央军事势力与地方军事势力互相制衡。

设立中央执政集团。

中央执政集团以三大文臣宰相为主,分别为首席辅政大臣范质、宰相王溥、宰相魏仁浦。三位文臣皆为当时的治国能臣,世宗在挑选人选上思虑周密。

从范质说起,范质乃当时文官之首,廉洁、性急、常面责于人,廉洁刚毅。

宰相王溥是太祖为世宗挑选的辅政大臣。世宗极为信任王溥。世宗即位时,北汉与契丹结盟攻打后周,世宗欲御驾亲征,在群臣反对之际只有王溥支持,这才有了后来高平捷战,周世宗才能建立威望,掌控兵权。而王溥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抠门。周世宗认为不懂得仗义疏财的宰相无法拉拢人才。

范质和王溥都有显见的缺点,而世宗认为这样的人通常不易形成自己的政治团体。

第三位宰相魏仁浦是一位谦谦君子,除忠诚之外更是能力非凡。史书记载魏仁浦曾单凭记忆书写出所有禁军人数及姓名,与禁军花名册一致。

这样三位大臣就形成了中央政权中心。

立符氏为后,借力符氏家族的地方政权制衡与保护中央。

周世宗前后立了两位皇后,皆出自符家。符皇后之父,符彦卿,被封魏王,乃天雄军节度使,是五代十国时期极为了不得的人物。

符氏家族是当时的旺族,家族势力雄厚,霸踞河朔三镇,也就是今天河北北部河南北部之间。

河朔三镇位处当时后周京都开封与契丹之间。周世宗立符氏为皇后,一来杜绝了符彦卿夺权,二来符彦卿善战,在抵御南下的契丹族和保护中央政权上起到了震慑作用。

建立中央军权

说到建立中央军权,不得不说地是著名的“点检做天子”。这里就包含了世宗两大动作,贬张升赵。

据说病中的柴荣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

张永德乃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为太祖郭威养子。关于罢黜其官职,有更多的说法是说周世宗认为其缺乏主见,而掌军权无主见,将存有极大的风险。

相反,世宗对赵匡胤极为信任,认为其战时身先士卒,守时因公废私。

赵匡胤在世宗即位时,协助世宗抵抗北汉与契丹,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在攻打南唐中,赵匡胤更是一举收复十四城。著名的诗人李煜就是南唐后主。

因公废私一说在太祖传记中有记载。赵匡胤征南唐攻占滁州城时,宣祖即赵匡胤之父深夜途径探望,赵匡胤死活不开城门,并回答:“父子至亲。启闭,王事也。”这事令世宗更加器重赵匡胤。

有了赵匡胤的殿前司,当然世宗少不得得安排了另一个中央军权相制衡,那就是李重进的侍卫军。

李重进是太祖郭威的内侄,是侍卫军的一把手。二把手为韩通,韩通性子刚烈,缺少谋略。

殿前司与侍卫军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达到了相互制衡的效果。

然而,世宗静心设置的三方辅政的格局仅维持了半年。

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军队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哎妈,我超爱赵普的“儿子”)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新帝,耗时仅两日。

世宗的三方辅政其实并不槽糕,何以这么轻易被打破?总归结底,力量分配不均衡。

首先,辅政大臣们没有武力,遇上赵匡胤,那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所以无法根本上制衡地方及中央的军事力量。

其次,地方军队难以控制中央。

最后,安排太过仓促,调查不够到位。在殿前司中,都检点赵匡胤、副都检点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申琦四大高级将领同属赵家军。而侍卫军中李重进不在京都,韩通无脑,另两位军官竟然是赵家军。在黄袍加身之后,一位娶了赵匡胤的公主妹妹,另一位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太宗光义。更甚者,符皇后之父符彦卿又嫁一女给太宗光义。


关于团体构建,关于制衡原则,太过微妙。关于历史不评价对错,只是觉得一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多见,或许成功总有类似之处,建立自己的团队不失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