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大学生世界

你心中装的是什么?

2018-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子棋书屋

01

隔壁家林婶是位猜忌心很强的女人,在这个世界上她几乎谁都不相信,连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是层层设防。每到逢年过节,亲戚朋友们送礼到她们家去时,林婶的老公就十分担忧了,因为林婶很不会说话,人家送礼来了,她则怀疑人家并说道:是不是你们吃剩下了的,不要的给我送过来了啊?

想想看,谁愿意听这样的话,真是好心当驴肝肺了。所以现在林婶家几乎都没什么亲戚去拜访,街坊邻居也不愿意和她有过多的交流,因为在她的内心中,这个世界就压根没有好事会平白无故地降临在她头上,所有人做的一切那都是在算计。

修心是人最根本的修行,内心有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佛教讲“一念一众生”。我们内心中产生的念是决定我们此生走向的根本因素。

我们内心平静,则世界风平浪静,我们内心浮躁,则世界混沌不堪。

很多时候我们讲“与世无争”,其实就是不要和自己去较劲。一件事,当我们把它当回事时,那就是回事。但当我们用泰然自若的心态去看待时,你会发现,其实这都不是事。

内心的修行更看重的是我们待人接物,我们说生命是一种回声,当我们看待一件事物是怎样时,其实这都是变相的在反映我们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我们的谈吐折射出我们的见识,我们的行为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休养。这便是内心的修行,向内求大于一味的向外求。

如果某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生活杂乱无章,处处碰壁时。记得慢下来,先平静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再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02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了元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打坐参禅。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个人一起打坐,一炷香坐下来,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佛印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在这里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回答:“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也问苏东坡说:“学士,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苏东坡存心戏弄,马上就说:“像一堆牛粪!”

没想到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大乐,逢人就提这件事,还取笑佛印禅师的憨愚。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地说了一遍。苏小妹聪明伶俐,她听了苏东坡的话之后,叹了一口气,说:“哥哥呀!你已经输了。”苏东坡不解。

苏小妹正色说:“哥哥,你要知道,禅师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尊佛;你心中是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像牛粪。”

苏东坡一听,哑然不知所对,这才知道论禅,他实在是不及佛印禅师。

禅,不仅仅,只是觉悟;禅,不是巧辩,是灵慧。禅师们或者机锋锐利,或者沉默不语,又甚至不通过语言文字,但是在扬眉瞬目、举止动念之间,都能给人很大的启发,传达振聋发聩的法音。

03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04

空船,虚己以游世。

庄子说,对面一条船过来了,船上的人没控制好船,撞上你的船,这时你很可能会生气。

但是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空船从上游飘过来,你还会生气吗?

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例如,在一个门口,你和一个人撞上了。

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对方也会勃然大怒,因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

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

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

结果就会完全相反。

因为这时候,对方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没有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

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人就少生闲气。

从修行的角度讲,庄子说,虚己以游世。

就是要虚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不伤于人。

最终走向大“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