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么这应该都是父母的责任
前段时间与朋友慧心小聚,看到原本自信满满的慧心在深凹的眼袋映衬下显得格外憔悴。
谈论中慧心说起自己12岁的儿子,失望之感无以言表。小时候乖巧听话的儿子毅凡进入青春期后,行为偏差愈演愈烈。从学习不专心到沉迷于打电脑游戏,从老公动不动就以打来惩罚毅凡到慧心以沉默应对老公更激烈的拳打脚踢孩子。看到慧心惆怅的眼眶中涌出的满脸泪水,安慰她的同时也对慧心的现状作了分析。
慧心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改变儿子毅凡沉迷游戏的现状,希望毅凡用心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不明白孩子行为有偏差,问题永远在父母和整个家庭的氛围上。很多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在孩子身上找寻自我满足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比别人家的孩子强,这样孩子才对得起自己。这样的要求,换一种说法就是:很多父母的观念是--孩子,我要靠你为我挣面子,我生你养你,你就不能让我失望,你就应该用好成绩来回报我。
殊不知,这些父母不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你们说服孩子,依然维持在使用孩子尚未有决断力的少儿时期的方式时,你们的孩子可能听到更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优秀,而你却一事无成。
这种过分贬低孩子的沟通方式,让已经具有主见的孩子产生自卑和对抗心理,这样也就很自然地让孩子作出各种叛逆的行为反应。
作为父母,需要做到的是理解自己的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产生信任感。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用游戏来替代自己的学业。因为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歧视,同学的嘲讽已经成为孩子内心无法释怀的痛,回到家父母的训斥又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那么孩子会选择用沉溺于游戏来逃避内心自我谴责的声音。因为你们要明白的是这些谴责的声音里充斥着孩子不愿意听和孩子不想面对的事。而日积月累下,这种压抑感阻挡住了孩子期待倾诉的心理。
那日,在给慧心打气的同时,建议她给自己灌输正念,建议她使用正念的格式:
我想要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第二天,看到慧心发来的微信是她思索后给自己写下的正念句:我想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健全而快乐的人。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让人们使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处理自己需要处理的问题。
一个月后的昨日收到慧心的微信消息:你建议的给自己灌输正念的方式效果确实不错。这一个多月来我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对孩子的说话方式上,我使用之前你提到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让自己在与毅凡的沟通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毅凡最近学习也很认真,他说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在期末考中取得好成绩。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我们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这也就是吸引力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