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肖申克的救赎》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瑰琦2020
看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今晚几个朋友看了电影,然后一起聊。
看完书和电影,我关注更多的是主人公的生活态度。很多人认为没有希望的事情,他做成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了,而且动手去做。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比如黄公望画富春山居图。七十余岁开始画,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他没有像别人一样,七十了,人生活够了,不用想太多了。七十开始作画,能不能在死前完成,或许他有想过,但最终这些念头没能阻挡他的行动。
给自己希望,然后按着希望的方向,付诸行动,是我自己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所得的收获。
有一个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体制化。
我们是反感体制化的,这个朋友觉得体制化不是坏事。最大的分歧在于我们对体制化的理解是不同的。
某种角度来说,我是认同那个朋友讲的体制化不是坏事,但是我又觉得那不是我要表达的,不是我对瑞德这种上个厕所都要报告,不报告不行这类举动的理解。思考的一天,或许我或许用奴性化来代替体制化更准确一些。
不是主动地遵守某些规则,而是已经被那些规章制度同化了,不按照规定来做会各种不适应。
安迪的不同在于,他适应规则,又寻找规则的漏洞来达成自己的愿望。比如他会趁狱卒不注意,把自己反锁在广播室里播音乐。然后,播放音乐,直到他们不得不敲破玻璃进广播室,付出关一个星期的禁闭。
安迪适应监狱里的规则,但没有被驯化。如果不适应他无法生存。所以,我觉得用奴性化这个词来形容监狱里的其他人会更准确一点。他们已经无法有自己的生活,除了在监狱里。
记于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