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小品中国传统文化散文

谈衣服之——一件战袍

2020-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兰秋菊

一件衣服也曾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之情,《诗经》中那首著名的《无衣》,就借共穿一件战袍来表现同仇敌忾,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这是产生于秦国的一首战歌。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这就是著名的《哭秦庭》。秦终于出师与楚国并肩作战,一举击退了吴国的进攻。

一件战袍在军人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古代,秋冬来临之时,皇帝一般都会给在外征战的将士们赐冬衣,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关切,鼓舞士气。陆游的《塞上曲》就曾写道:“要识君王念征戍,新秋已报赐冬衣。”

对自己欣赏的臣子,君王也常常通过赐衣服来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曹操想留下关羽时,就送给他一件锦袍。清朝的皇帝则常常赐给赏识的臣子特别的黄马褂,在重要的场合、活动典礼的时候穿出来,以显示自己的荣耀。

将士、臣子穿上皇帝赏赐的衣服,自然心存感激,奋勇杀敌,一心报国。衣服在皇帝的手中发挥了超乎寻常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59(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