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的正确相处方式:我爱你,但是我是我,你是你

2018-11-21  本文已影响125人  笑点滴滴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个词。他说父母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要坚决地拒绝孩子,但不要带着敌意。父母不要对孩子说“你是错的,我不要你了,或者我恨不得杀了你。”这样的话。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以用这种策略来对抗父母,你可以对父母说: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我不爱你。只是因为:我是我,你是你。武志红说,这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了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了爱意,这样更容易让父母接受,也就能避免被病态共生关系伤害。

武志红老师的某一期问答里说过,如果母亲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父亲是非常不一样的。通常,父亲制定规则时,会制定得比较粗线条,特别是在家里,他们容易只制定一些大致规则,当然,在维护这些规则时,他们可能会很用力,甚至偏执,甚至暴力。

当母亲制定规则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变成事无巨细,不分大小,她都要说了算,并且母亲的规则,容易是飘忽不定的,主要规则其实就是一条:让她高兴,大家都围着她的情绪转。这样的情况所构建的规则就不是“神圣第三方”,对家庭生活空间的构建就不会有好处。

我家就是这样的,我母亲比较强势,总是想控制我,让我去做她认为正确的事,如果我做的事她认为不对,就会指责我,甚至强制我按她的要求办。比如说,她会规定我,朋友圈不可以发她认为的我的一些非常幼稚的爱好,比如读书、成长,学习等等,她说我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现在不是该学习的时候,现阶段最大的目标就是找个男朋友然后结婚;朋友圈不可以发自己的想法,女孩应该有神秘感,而不是一眼就被人看穿了,让人没有深入了解的欲望;朋友圈也不能发工作,因为这没有意义;不可以发我苦练很久的马甲线,袒胸露乳的太暴露;朋友圈就应该发发拍的花花草草,显得我热爱生活。她昨天还发微信给我,说我不应该把工作的事发到网上,我选择了沉默,没有理会她。

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周末在家的时候,不能睡懒觉,要学着煮饭做家务。有空的时候就应该去商场逛街买衣服打扮自己,上上个周末她还跟我说,28岁了还不着急,再过两年就成了没人要的垃圾,她白养了我30年。最夸张的是,如果有亲戚邻居给我介绍对象,她每隔几天就要来问我,聊得怎么样了,都聊了些什么,然后问男孩的各种情况,到最后甚至开始指导我要如何与男生聊天,以至于每次接她的电话或者回家看到她都让我都觉得无比痛苦。

以前我并不知道是痛苦的根源,听了武志红老师的专栏之后我知道了,我痛苦是因为我的空间一直在被我妈挤压,甚至争夺控制权。去年年底,我以公司离家太远为由,在公司附近买了个小公寓,从此我总算是有了自己的空间,我现在觉得这个做法真是太对了,如果天天待在家里我觉得我迟早会疯。

如果我顺从她,她对我边界的入侵会变本加厉。并且因为我的空间被不断入侵,我越来越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每次我回我父母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困,甚至能睡上一整个周末,现在我知道了,我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至少在瞌睡、沉睡和困顿中,我可以自己说了算。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那么想要与人交往,因为我觉得我的生活中被控制的部分已经太多了,剩下的一点空间,我想做我自己,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我选择沉默,我的母亲会认为我话很少,不会与人相处,于是她就开始化身我的人生导师,对我孜孜教诲,这让我更加的痛苦。

后来我想,也许她做这一切的根源是出于对我嫁不出去这件事的焦虑,于是我努力地出去相亲,看着一个个陌生人坐在我对面,努力假装开心东扯西拉,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甚至有点社交恐惧。现在想想,我单身了这么久的原因,一是我还不够成熟,免得人生中如此重大的选择无法做决定;二是在这件事上我的母亲一直在与我争夺控制权,她越是关心的人我就越是发自内心地抗拒。现在我觉得,就算我成功的找到男朋友了,我妈对我边界的入侵也不会减少,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最近一直在想要不要离开武汉,换个城市发展,比如上海或者深圳,离开舒适区,也逃离父母的管辖,但是说到底这也是在逃避问题,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我觉得也许我应该尝试一种新的应对方式了,我应该直接向我的父母表达我的想法:我爱你们,但是你们是你们,我是我,我有很多地方你们也许都看不惯,觉得我很多事做得不对,觉得我不够成熟,甚至觉得我没办法照顾好自己, 但是这就是我,我愿意为我自己的行为负责。当我诚实的表达出来之后,我想我才能彻底地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

其次,还有一个无法独立的原因是,我的房贷需要父母的资助,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导致了心理上的不独立,因此我要努力变强,努力赚钱,实现真正的独立,脱离原生家庭的桎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