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红色记忆岁月当歌

富平古迹之薄太后庙《“下庙”怀古》

2022-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倚新虎

             文/田坚初                 图/倚新虎

薄太后(影视形象)      汉薄太后南陵

       我县有汉文帝母薄太后庙三座,一个个均被毁没,但旧县志的长篇记载不能抹煞。为了承前启后,这就需要作为历史资料记载下来。

       富平故城附近,在浮原之上,沿温泉河之侧,建有薄太后庙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要算上、中、下三庙。庙内俸祀薄太后。据《富平县志》记载:“后为西汉文帝刘恒之母,喜爱富平地区土厚民良,曾在温泉河南筑有‘薄台’、‘还乡城’,为太后之戚属所居,又太后因在怀阳城,引文昌渠水环之。”(按:薄太后未闻筑台凿池于此,盖其母灵文侯夫人曾建园于怀德县南,相去不二里。太后省母,常临此,故误传太后台池耳。)“太后仁厚,每至,父老伏道迎送,询其疾苦,免其徭役,又为其兴修水利,使沿河一带居民安居乐业。太后崩后,父老感念恩惠,建庙以祀。”据此,可知此庙之修由来已久。按照地势来说,上庙在今之南社乡境内,浮原西端,俗称疙瘩庙。解放后废祀旧址几次被拆改另用。中庙位于窦村堡内,庙宇占地宽广,俗称“窦村大庙”。房舍年久失修而倾圮。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翻修扩建,逐步形成现状。县人民医院先于1960年迁来至此,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亦相继移此办公。1970年医院迁走,县人民政府随即搬来。其地位于窦村堡内正中偏北,即今县人民政府。下庙已庙没名存,在今华朱乡东南隅,距城约五公里。

2019年与惠志刚老师走访下庙同村民座谈

       原侧沟端,土堆突起,地势宏伟,村堡环绕,乡人美其名曰“金线吊葫芦”地形。庙前为“丁”字形,东西狭短,南北特长,为通往临潼康桥一带的交通要道,又为北路客商过往的通衢。路东开有油酒坊、药铺、车马店、杂货铺、绳铺等十余家,庙口设有炭市,虽无定期集会,而生意比较兴隆。庙前,怀德渠水从此经过东流,绕东朱、军寨,直达南阳村止,一泓清水长流不断,两岸遍树杨柳,间杂杏李,绿荫掩映,极为幽静。庙之前后左右,均为沟壑台地。在清末民初,树艺桃园约八、九十亩。在头一个庙会时期(二月二),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当儿,园中育些较早品种,也乘机挣破了已经苞起了多日的红色蓓蕾,综开了一簇几点粉盈盈的红色花瓣。到了“俯瞰杏林白云飘,春风送芳到山腰”的时节,数千树桃花含笑争艳,庙前一片红色,引得游人不安,于是偕伴携酒,找寻“桃花映日鲜”的深处,饮酒猜拳,甚至放荡形骸。每当夕阳晚照,总有扶得醉人归的人家。等到桃子成熟的时候,这里的买桃人络绎不绝,所谓远近驰名的下庙“白沙利核甜桃”正是这个地方所产,人人赞其“皮嫩汁多味甜”,可惜自1920年以后,因来往军队骚扰,将桃园破坏。

       太后庙建于高阜上,显得异常巍峨。庙门南向,高出地面约两丈余,庙址占地八亩有奇,略呈尖角形(南小北大)。庙台纯为青石级,拾级而上,方到山门。左右两头全用石条从上到下接铺到顶,左侧石条特别光滑,这是游人坐溜所造成。山门两旁,置有石狮各一,相对蹲立,精工细刻颇具形致,逗人喜爱。进入山门,行数步即为戏楼,戏场可容两千人。东侧为“三官庙”,庙南向。转折北行丈余,就是“马王庙”,庙门向西,都是三间一楹,占地不多。戏楼的西北面全是旷地,面积约有亩余,为演戏时卖吃食的摆摊地。中有古云柏一株古钟一口未悬,钟上铸文有“万历丙子”字样(丙子是明神宗朱翊钧四年公元1576 年),可惜于 1958 年打碎后当废铁出卖。戏台的正前方,地势更高兀平展,筑有南、东两面砖石包台约五、六尺高,才与北、西两面扯平,中有台级可登上,上面有三丈余宽砖铺的殿前空地一方面在演戏时,自然成为妇女的看台。这个空场的后面,东边就是五间宽奉祀薄太后的正殿,房屋高峻,显得庙貌雄伟。中悬一金字匾额,上书“德惠万民”四个大字。大殿之后过滴水檐下,即为薄太后寝殿,正中塑有薄太后坐象,容貌端庄,栩栩如生,装饰精工,层次分明,全是重彩汉装,衣褶迭绉,乍看疑是绫罗丝织,临近细看,方知亦是泥塑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令人惊叹不已。因此1956年4月26日由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富平县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之一。

       薄太后正殿以西,毗连着送子圣母殿,其构造与太后殿相同,唯正寝殿都是三间,规模较小。在封建时期,各村堡中的求嗣者前后相继,香火特盛。沟西常乐堡南门还有一座“圣母行宫”未见起何作用。解放初期,均被拆毁,另建校舍。

2019年在下庙村走访村民

       循太后正殿东角门出,则为孙真人小庙,庙宽两丈,前后有殿。后殿有象,艺术性也强。唯前殿东西两壁壁画全为工笔细描,浓装淡抹非常细致。东壁是孙真人入宫为皇后引线诊脉图;西壁是孙真人被邀进龙宫图,精细大方,颇具吴道子风。所以每到会期,药王庙中观画的群众,总是人多、人满。药王庙东边盖有观音菩萨小庙一间,香火特盛。圣母殿之最西部就是禅房,这是庙上主持的住处,设有灶房宿舍,还有招待善男信女的两间空房。游人至此,得须止步,所以这里比较安静。

薄太后之下庙踏寻古迹所拍

      下庙的创建立社不知始于何时,据当地乡老猜测和钟上文字考查,当在明代中叶,明以前或有或无,无从查悉,总系一个古刹无疑。在原先立会时,由东朱、西焦、何仙、东关各堡轮流值年,举行春秋二祭(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二和七月十五)。每年春祭颇为热闹,演大戏,跑竹马,耍灯龙,出故事。可有一个原则,如果小麦差价超过制钱二百文时,只举行香会就不再铺张。秋季天气还热,最大演戏两天,只是交接值年会长而已。原定两次会期各是三天。迨至清同治中期,回民起义,富平县除庄里外,无不遭罹巨灾,下庙庙上房舍焚毁殆尽,庙祀无形停止。兵变之后,民困未苏,光绪三年,又是年谨,此庙重修可能在光绪十年以后,其经费全部由捐、化、摊派而来。乡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下庙重修功成开光唱戏时,东朱堡朱二先生(名廷桢,清岁贡生)为山门写着一副对联是:“小大姐,上下庙,南北路上买东西;”下联是“少老爷,进退厅,冬夏房中看春秋。”戏台上写的对联是:“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下联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至今仍脍炙人口。庙上的碑记、文物,在文革中全部破坏,真实的年月日无从查考。此庙自1940年以来,庙内无人经营,1942年成立下庙小学,其中房屋无大拆毁变动,直延至今。现在班级日增,学生众多,旧环境不能适应现时,兼因庙台高陡,时时得需注意学生安全,于是经会议协商,始于1985年2月将下庙庙上房舍全部拆除,另在街东建立新校,现已安排就绪。时过境迁,我们正向四化进军,教育改革,尤为当务之急。但有些人唉声叹气,认为下庙破坏得可惜,殊不知“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啊!

《富平文史汇编》刊载 《富平文史汇编》刊载 《富平文史汇编》刊载 《富平文史汇编》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