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枫桥夜泊》

2024-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沃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我都没有去过,虽莫能至,但心向往之。今晨微信订阅号蹦出张继的《枫桥夜泊》,舒缓的音乐,宁静的心湖,顿然又激起层层涟漪。冬天雪未至,心潮已绵绵,我想去江南,我想去苏州,我想听听那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凡我读书人,内心里盛着许多寂寞,表面平平静静,冷冷清清,内心里确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心房里住着庄子、陶渊明、王阳明,时不时地,还有李白、王维、范仲淹,他们串个场,打声招呼,心室里于是面如大海,春暖花开。

昨夜一帘幽梦,仿佛来到姑苏城外,今晨清醒过来,张继带着他的《枫桥夜泊》引领着来到苏州阊谢门外,午夜时分,古刹钟声准时响起。穿越千年而来的钟声,已成为这个古老城市的集体记忆。这座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的古刹,原本名为“普明寺”,因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我才记得了它的另一个十分响亮且富有诗意的名字----“寒山寺”。

“寒山寺”在后世广为人知,是缘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一次停留。唐天宝十五年,京城长安陷入安史之乱的巨大恐慌,此时的张继本已进士及弟,期待着大显身手、大展宏图。无奈,在历史的长河中和时代的背景下,他也被裹挟于慌乱的氛围中,奔逃而下,辗转流落于江南各地。一个像现在的初冬之夜,张继泊船于苏州阊门外的运河之上,枫桥之侧,茫然无助之间,江南冬夜的景象,触发着异乡游子的复杂心境,化为了情味隽永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晨斗室诵读《枫桥夜泊》,能强烈感受到夤夜不眠的诗人内心那种对家国前途与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精神。诗人为了传达羁旅之中的愁思,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描写手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诗的前两句铺排了许多密集们的自然意象,如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却只写了一个夜半钟声,另是一番空灵旷远的意境,由此形成了一种疏密相间、曲直结合的艺术风格。此地此景此情,一种难言的愁绪,幽幽地、淡淡地,弥漫在江南水乡的冬夜里,情景交融,百感交集,极具感染力,从此而来,“枫桥夜泊”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独有的经典意象。

作为异乡人的张继,感受到的正是典型的江南气韵,在《枫桥夜泊》广泛流传的过程中,诗人写作时代的特定背景已经远离,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愁绪渐渐淡化,而它展显出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却越来越突出,深深烙入后世人们的记忆中,一读而终身不忘。姑苏城,虽未去,心已有,情便生,随着张继脍炙人口的诗句一起传播的是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想必没有到过苏州的异乡人,也都能从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悠扬的钟声中品味到这座城市的灵动气息。

江南美,江南旧曾谙。枫桥夜泊,已成为一个经典的江南文化符号。诵张继之诗文,念天地之悠悠,神飞六合,人人皆可逍遥游。登高望远,处处都是岳阳楼。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都是水云间。我与苏州缺少一面,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不久的将来,我将来,会一面,长相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