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从共读课程标准开始……
缘起
如果要在所有的音乐教育论文里找出一本引用最多的书,那无疑就是《音乐课程标准》了。很多名师专家也曾在各种场合提到过精读《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的航标和指南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和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才不会偏离方向。
的确,对于音乐老师来说,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撰写论文,抑或是研究课题等等,《音乐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不可或缺,越早越好。
因此,本学期伊始,我便计划带领着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起共读《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计划
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向老师们发起了倡议,并拟定了以下的共读计划。

《音乐课程标准》全书共四个章节,36页。我一共安排了四周的时间,每周读一个章节,算下来,每周只需要读9页。如果真正坐下来看,每周的共读内容可能半小时就能看完,但是想要读通读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刻意学习》中说,有效的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因此,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思考和反馈,我布置了老师们每次撰写心得体会,并每周都安排了两名点评员进行点评,既是点评反馈,也是学习交流。
几点想法
当然,对于课标的共读,仅仅是认真阅读和撰写心得体会,还难以融汇贯通的地步。我认为,最好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联阅读
有时,我们为了读懂一本书,会需要读好几本相关的书。而针对阅读《义务音乐课程标准》,最好的伴侣无疑就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了。《解读》是伴随着课程标准应运而生的,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应该说是“王牌解读”。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读一读的。

2.有效阅读
我想,很多老师在阅读课标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太枯燥,看不下去,容易走神。这是由于平时理论性的书籍读得太少,还不能习惯这种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一是保持高度的专注,一定要挑选一个最清醒、最容易专注的时间点进行阅读。
二是读出声。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可以读出声来,强迫自己专注和理解。
三是反复读,一遍不行,再来一遍,课程标准是国家纲领性文件,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反复啃读的。
四是善思考,每读完一段,就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我有什么启发?适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五是多批注,实时地批注有助于专注的阅读和思考。当然,如何批注也是需要学习的,可以边做边学。
3.实时运用
在写教案时,我们可以想一想课标中所任教年段的具体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在写论文时,在需要阐述某种观点时,可以引用课标中的相关语句作为理论支撑。
在研讨时,我们也可以引用课标中的观点作为发表言论的依据。
……
4.定期交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标,我们还可以定期地举行交流活动,针对某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或者内容展开研讨。除了团队统一组织的活动,我们也可以自己跟同伴或者主持人交流讨论,互相切磋。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相信,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灵感,会有更深的体悟和发现。
愿通过本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共读共研活动,真正让课标成为我们教学研修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