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送出来”
我这个题目,是《儒林外史》里面的一句原话。之所以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做了题目,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味道,非常值得玩味,值得认真解读。
几个打算出书的所谓斯文人想租个清静点的房子用来选文、印刷,来到了一个和尚庙里。看中了其中的一间房,于是有了下面这段绝妙的文字。为着让读者方便体会,我先把原文这一段抄下来:
和尚一口价定要三两一月。讲了半天,一厘也不肯让。诸葛天申已是出二两四了,和尚只是不点头,一会又骂小和尚:“不扫地!明日下浮桥施御史老爷来这里摆酒,看见成什么模样!”萧金铉见他可厌,向季恬逸说道:“下处是好,只是买东西远些。”老和尚呆着脸道:“在小房住的客,若是买办和厨子是一个人做,就住不的了。须要厨子是一个人,在厨下收拾着;买办又是一个人,伺候着买东西:才赶的来。”萧金铉笑道:“将来我们在这里住,岂但买办厨子是用两个人,还要牵一头秃驴与那买东西的人骑着来往,更走的快!”把那和尚骂的白瞪着眼,三人便起身道:“我们且告辞,再来商议罢。”和尚送出来。
因为和尚不肯让步,不肯降低租价,他们当着和尚的面骂秃驴,已经是斯文扫地。然而尽管和尚受了如此羞辱,他们几个走的时候,“和尚送出来”。
不知道别人看到这一段作何感想,我的看法是,对和尚有十二分的敬佩。
做成一笔买卖,需要买的人与卖的人达成一致,买卖标的、价格等完全的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成交。和尚认为他的房子值三两一个月,这是作为卖方对自己手中货物的自我评价。作为买方,完全可以不同意这个价格,认为卖方过高估计了货物价值,属于“漫天要价,那么完全可以“坐地还钱”,大家不断的求同存异,彼此让步,最后趋同一致。
当然,实在谈不拢,那也没办法,毕竟各自有各自的认知。和尚认为他的房子不缺房客,不管谁来都是这个价,本来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和尚已经说了不讲价,不谈判,他们三个还是“讲了半天”,脸皮已经够厚。和尚后来表露出来嫌他们穷,他们还要故意讽刺和尚,并且用了“秃驴”这样的肮脏词语,实在已经无赖到无以复加。
尽管如此,虽然和尚心里很不高兴,他们三个离开的时候,还是“送出来”。
在我看来,和尚还是很有风度的,是个真正的买卖人。和尚奉行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不管怎么样,来的都是客,虽然这次没谈拢,不等于以后就没了彼此交易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下,和尚送出来。
反过来看那三个读书人,才是丑态百出。人家都说了不讲价,硬要死乞白赖地讲半天,把和尚烦透了。可是和尚毕竟没有直说,仍然耐着性子陪着他们。只是用了旁敲侧击的策略,说明他的房子不缺少房客,你们几个不肯出三两一个月,自然有人肯出——这本来是买卖人常见的谈判说辞,可是他们三个居然就破口大骂起来,哪里还有一点斯文人的样子?!分明就是一心想占别人便宜的小人而已。
从上下文推断,吴敬梓对这个和尚不太感冒,似乎在小说里面认为和尚太过势利眼,有违出家人本意。可能作者限于他所处的时代,有他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是在我看来,不管作者是否有意,真正得到了讽刺的,恰恰不是和尚。
为什么?和尚送出来了嘛。
末了多说一句,要说和尚势利眼,本也不错,只要看看现在的那些方丈、大师,也不算冤枉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