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发脾气先别阻止,爸妈这4种做法更让孩子受益一生
前两天坐地铁的时候,遇到一小男孩,看起来两三岁的样子,正大喊大叫着要妈妈拿书包里的零食吃。
妈妈很凶地说了句:“吃吃吃,就知道吃,不给!”
听到这句话,小男孩哇地一声就哭了,边哭边叫:“就要,就要。”自己还一边去扒拉放在旁边行李箱上的书包。
图片来源:网络妈妈见状一把夺过书包,才把零食翻了出来给孩子。
小编心想,这下该安静了吧。
不料孩子突然把手里的零食掉地上了,自己捡起来准备塞嘴里的那瞬间,冷不防被妈妈打了个一巴掌。
只见妈妈气汹汹地说:“看你还敢不敢吃,掉地上那么脏。”
孩子怔了一下,然后又哇地一声哭了……
这全程看下来,嬷嬷心里不禁在嘀咕,这是亲生的吗?
佛系派VS激进派
这种情况很多爸爸妈妈都遇到过,比如不给孩子看太多电视就哭闹的,逛商场的时候不给买玩具,不给孩子吃太多零食等等。
不一样的孩子却有同一样的杀手锏——哭。有的还附带赠送拖地板式打滚撒泼,甚至是摔东西。
图片来源:soogif面对这种情况,爸妈们通常有两种做法:
佛系派:哭哭啼啼的,真不像样子。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吧,毕竟还小,不闹了就行了。
激进派:爱哭哭去,爱打滚就打滚去。反正说不行就不行,怎么闹也没得商量!
孩子动不动就哭,爱发脾气为哪般?
带孩子真的太难了,但孩子哭、闹脾气的原因无非以下4种:
1、需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想买玩具啦、想玩手机啦、想看电视等这些需求被拒绝了,想要的得不到,自然不开心啦。
2、受委屈
“情绪的分化”认为,新生儿最开始只有“高兴”和“不高兴”两种情绪。
在宝宝3个月后开始有喜悦、厌恶、愤怒、惊骇、烦闷等6种情绪,直到2岁开始出现各种情绪。
图片来源:Pixabay当宝宝被误解或者觉得委屈时,于是便出现了大喊大叫、生气跺脚甚至摔东西等这些行为。
3、挫败感
2岁开始宝宝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做事情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但受大脑发育的影响,很多行动能力还受限,需要他人的帮忙。
比如当宝宝想自己扣衣服上的扣子却怎么也扣不上时,想自己穿鞋子却穿不了时。
这时宝宝便会产生受挫感,但又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只能哭了。
图片来源:soogif4、其他情况
在宝宝饿了、困了、渴了、累了等等情况下,也容易让宝宝变得暴躁。想想我们自己在累了的时候是不是也比较烦躁呢?
情商高的父母这样做
如果孩子发脾气了,家长不想办法解决,反而和孩子对着干,除了互相伤害,伤肝又伤心外,估计也没啥好处了。
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下次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妨试试这样做。
共情
想象一下,你难过的时候,朋友安慰你说:“你别难过了,开心点”和“我理解你的感受,xxx让你感到很难过,但……”
第二句话是不是比第一句话会让你更觉得自己被理解呢?
所以宝宝在生气、伤心的时候,不如帮助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新买的玩具被弄坏了,换做妈妈也会和你一样生气的……”
图片来源:Pixabay也许孩子会生气或者伤心一会,但等孩子冷静过后,孩子才会慢慢地接受你所说的。
允许情绪的表达
图片来源:Pixabay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认为: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因为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有些爸妈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会马上呵斥道:“不许哭!”
这样粗暴冷漠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孩子情绪的表达,更是容易让孩子养成要么变成讨好型人格,不敢随意表达自己情绪;要么极端冷漠暴躁,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两个极端。
转移注意力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时,除了允许宝宝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外,可以试着引导转移宝宝的注意力。2、3岁的宝宝通常的注意力时间只有几分钟,这个方法一般对小宝宝更有效。
图片来源:Pixabay在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和宝宝一起寻找替补的解决方案,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比如已经看了很久的电视了,那我们可以对宝宝说:“看太久电视对眼睛不好,我们下楼去玩一下宝宝最喜欢的跷跷板好不好啊”
正确引导
在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宝宝正确的引导,明确告诉宝宝在生气或者伤心时,什么样的表达行为是被允许的,比如可以拿枕头或者沙包出气。
但是生气打人、乱摔容易造成他人或自己受伤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的边界,才能让孩子更懂得如何管理好情绪。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这位爸爸教科书式的示范:如何教育正在闹脾气的女儿↓
图片来源:网络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被宝宝的“无理取闹”气得需要速效救心丸。
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我们是宝宝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宝宝才会在我们面前如此“撒泼耍赖”得心安理得。
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毕竟孩子这样对着自己撒泼的亲子时光随着孩子的长大也会越来越少吧。
喜欢记得分享让更多人知道哦!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有趣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