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游兴福寺
随笔
从虞山公园出来,已是下午三点多钟。除夕的街道一点也不喧闹,车辆稀疏,行人零零星星,想必都早早回家团聚了。一年到头,恐怕只有在这个时候游览兴福寺,才能享受几分安静,择日不如撞日,我们来巧了。
开车跟随导航,从虞山北路驶往兴福寺方向,全程两公里,途经一座造型古朴的牌坊,四柱三门,正中题有醒目的金字“兴福禅寺”。目的地就在前方,母亲很高兴。她告诉我们,当年在苏州地区师范读书的时候,她常和同学到这里游玩,后禅院有登山步道,可以爬虞山。我立刻脑补了一下情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山阴道上,欢声笑语健步如飞,俯仰间山河秀色尽收眼底,真是畅快,怪不得时隔五十多年,她还念念不忘。
我们从景区停车场步行进入虞山。兴福寺就在虞山北麓。此时,游客与香客寥寥无几,多是迎面而来直奔出口。我们反其道徐徐行之,一路上倒也不乏兴味,只见满目苍翠,古树参天,溪涧在石桥下低徊萦绕,梵宇依山而建,恢宏庄严,黄色墙体若隐若现于连绵青幛中,很有深山藏古寺的清幽。
兴福寺的确是一座古刹,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齐。梁大同三年,庙宇整修,殿内一巨石隆起,上有石纹,从左看似“兴”字,从右观如“福”字,遂改名兴福寺。
走进兴福寺山门,远远望见照壁上硕大的金字“华严本山”,这是自报山门,表明了华严宗的身份。寺前一条破龙涧,伏于香花桥下,静水流深。涧旁立有九层唐尊胜陀罗尼经石幢两座,左右相对,雕刻莲花、狮子、云龙、经文等,形制古拙。这条破龙涧大有来历,据说唐贞观年间,一黑一白两条龙在虞山上盘旋缠斗,冲激成涧。兴福寺恰好坐落破龙涧旁,因而又得名破山寺。
提到破山寺,就不能不说一说唐代诗人常建那首脍炙人口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唯闻钟磬音。
此诗一经流传,名扬四方,“破山清晓”遂成后世虞山十八景之一。唐懿宗时,皇帝更是锦上添花,御赐“破山兴福寺”匾额及重1360斤的大钟一口。其后千年,兴福寺屡有兴废,经久不衰,迄今香火鼎盛。
这个除夕日,我们也来敬香了。
山门入口处,案几上摆放着线香,游客可以自取。我们虽不信佛,但已进佛门宝地,也入乡随俗,像其他游客一样取了三支,在香炉中引燃,默默祷告,祈求四方神佛保佑来年全家安康,孩子学业进步。
大家商量游览路线。母亲说,兴福寺规模宏大,山上还有景点,想要登山恐怕时间不够,就在山下各大殿转转就好。
我浏览了电子地图,兴福寺主体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玉佛楼。中轴线以东,有白莲池、救虎阁、禅堂、四高僧殿、米芾碑亭、空心亭、藏经楼;中轴线以西,有五观堂、廉饮堂、圆通殿、文殊殿、财神殿、云栖塔院,一时之间,确实难以遍览,不如化繁为简,顺中轴线参观,兼及东西两院。
头山门为天王殿,广三间,照例是金刚怒目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塑像。
三佛殿位于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
再往里走,就听到大雄宝殿内传来歌唱般的诵经声,低沉婉转,仿佛是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寺内僧众约有几十位,穿着朴素的袈裟,整整齐齐站成数排,其中几位年迈的僧人,看起来有七八十岁了,头上戴着帽子,鼻梁上架着眼镜,神情肃穆。游客三三两两经过,他们并不受干扰,只顾专心吟诵。梵音绵长缭绕,令人心神宁静。
大雄宝殿前面,有明代《重修破山寺记》石刻,记述该殿于万历三十二年重修的始末,字迹不易辨认。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金身趺坐,阿难、迦叶分立两旁。这些巨大的佛像,只有抬头仰望才能观赏全貌,相形之下,观者显得十分渺小。
我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所笼罩,眼观金身,耳听佛音,鼻嗅檀香,珠光宝气,五色环绕,不由目眩神驰,生出敬畏之心。偷眼看周围的人,也都是一副低眉垂目、双掌合十的虔诚表情,还有的人已经伏地叩拜了。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外在形式上,佛教具有动人心魄,感化人心的力量,加之浩如烟海的经藏,博大精深的义理,无论普通百姓,抑或文人士子,都很难不被它吸引。
穿过大雄宝殿,有两排石阶,向上直通玉佛楼。玉佛楼依山而建,居高临下,楼前花木扶疏,楼后茂竹深林。从玉佛楼平台向下俯瞰,东园院落一览无余,屋宇重叠,古木森森,隐约还能看到池塘一角,让人有庭院深深之感。
下了玉佛楼,穿过蜿蜒的长廊,我们向西侧圆通殿而去。圆通殿与文殊殿、财神殿在一处,倒也不费脚力。圆通殿供奉三面千手观音,颇为有趣。
游览完几个大殿,已接近下午四点半,我们往出口走去,看到天王殿东侧有一小门。穿过这道门,眼前豁然开朗。
一方院落,一池碧水,两重楼阁。
池水如墨玉般幽深明净,倒映着蓝天白云、苍松翠柏与游廊的侧影,令方寸天地灵动了起来。原来这里就是白莲池。
站在池畔,向西北望去,青山如黛,连绵起伏,更有无限开阔之意。白莲池一侧有“救虎阁”,大门关闭,只能远观,据说是清嘉庆年间重建的。
救虎阁有个美丽的传说。
五代后梁高僧彦偁年九十九岁,午夜在阁内坐禅时,听到有虎啸声,走出阁去,见一虎中箭负伤,伏地咆哮。彦偁为虎拔箭裹伤,放归山中。不多时,有一朱姓猎户追虎而来,彦偁向他宣讲戒杀放生之道,猎户受感动而改业。数天后,这只虎又来到寺前桥上,伏地大叫三声,向彦偁致谢。
这别有洞天的白莲池和救虎阁,让我想起兴福寺还有一座米芾碑亭,就在大雄宝殿东侧。我们于是再次进入探访,果然在曲径通幽的禅房深处寻到了。
一座小小方亭内,有“常少府题破山寺诗”石刻,字为行书,落款“襄阳米芾书”。旁有题跋,跋文的字迹略小:“余守襄郡日,得元章书,因勒石破山,或亦补斯寺之阙也。乾隆三十七年中秋日素园言如泗附识。半百玩松山人穆氏大展铁笔。”
究其来历,清代常熟人言汝泗任襄阳郡守时,得到米芾手书,带回常熟,于乾隆年间请石刻名家穆大展(半百玩松老人)刻石,立碑于寺内。唐诗、宋书、清刻,被称为“三绝”,是兴福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
夕阳西下,天色将晚。观赏过米芾碑亭,默颂着这首余韵悠长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我们终于心满意足踏上归程了。
兴福寺之旅已经结束,但这一篇除夕游记,我还是想以太虚大师的《癸酉仲夏游虞山宿破山寺》来结尾,更为应景。
古寺沿溪入,深林曲径幽。
破山山更好,兴福福常留。
日照亭新筑,潭空水又流。
宋梅伴唐桂,佳景在春秋。
其实,兴福寺佳景又何止在春秋,冬日草木苍翠,腊梅飘香,同样令人兴味盎然。正如欧阳修所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