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凝聚书法家精气神的天下行书之范(下)

2020-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柏折不挠

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苏轼

这篇《黄州寒食诗帖》是苏东坡先生的脱胎换骨之作。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的转折,可以说,在这里,苏轼完成了一生的蜕变。王安石变法在北宋史上永远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留下的深刻影响,不可磨灭。整个朝廷尚且如此,作为卷入其中的个人—苏轼先生又怎么独善其身?一场精心策划的“乌台诗案”,再加上严重的新旧党争,几乎让这位大才子命丧其中。甚至苏轼自己也做好了赴死的觉悟。终于在多方干涉下,偏执的神宗皇帝终于怜之,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总算逃过一劫。

        黄州岁月,《宋史·苏轼传》中记述可以说极为平静: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但实际环境之恶劣,恐怕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然而苏轼就是苏轼,短暂消沉后,人生的新篇章也就此开启。《寒食帖》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也是在这一年,苏轼写下《定风波》,抒写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以此看来,三年的黄州贬谪岁月,已经让东坡看淡了世间政治冷暖,越是在逆境中,越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襟怀,这首词已经诠释了他的人生信念,在坎坷人生中依然乐观豁达。

        我们看一下这两首寒食节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两诗写得苍凉惆怅,与现实中恶劣的环境相映衬,于是,自我调侃、自我解嘲就成了苏轼傲立于毁誉之外的豁达之态。东坡先生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庭坚评价《寒食帖》:“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三大作品,垂名至今,已经不单纯是三篇艺术作品,也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强烈的情感以及深深的时代印记。每篇皆不是刻意为之,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这偶然中的必然,就留给后世无穷的文化财富。

参考资料说明:

文中对书法的点评,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