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备考之学习路径: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你的知识

下午的课间,某生来办公室问题目。在聊到主观题答题要点缺失的对策时,他说“考试时想不起来还有几个角度,其实参考答案上这些知识我都记住了的。”我建议他在复习中尝试构建知识体系,搭建体系后再完善相关知识点。我以必修4哲学内容为例给他讲怎么用思维导图构建体系,该生悟性较高,很快就明白了其他模块的构建方法。

当然,体系构建方法是多样的,不能局限于老师思维。一轮复习开始之初,我就给学生印发了各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只供学生参考,并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归纳。
成功无捷径,学习需努力。如果不重视知识体系化,单个的知识点记忆效果是不好的,考试时往往会出现知识运用偏差。“这个知识我明明记得,但是我却不知道此题要答它!”等参考答案发下来再去感叹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失分不是你的运气不好,而是你的能力不够。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这是一个典故: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
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
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知道≠知识。高三学习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每天读读记记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充其量仅仅是“知道”。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你和学霸之间的差距,可能就是思考力!
走进教室,随处可见的是“提分宝典”、“学霸笔记”、“万能模板”、“小题狂练”、“必刷题”等复习资料书,但是真正去坚持做题的人不多。对于此类书籍,我不反对学生购买,但不支持其多买,一个学科有一本足也。过多的教辅书会挤占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也会让一部分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学生迷信书本,懒于思考,浅尝辄止,不能做到把别人的观点消化吸收再创新。知道+思考=知识。高三备考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宁愿身体疲劳,也不愿大脑疲劳的伪勤奋者。更不能做一个不会独立思考、从不反思总结,事事依赖老师的学习“巨婴”。
高考倒计时仅有148天,必须和低效的学习方式说再见了,不能只顾埋头苦干,请适时抬头看路,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