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日记》No.192:要不要以牙仙子的名义给孩子回信?——同
有位妈妈跟我说,某天孩子突然开始给牙仙子写信,而她就以牙仙子的名义给孩子回了信。 如今这每天一来一往地通信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她一直存着几点疑问。 在为她解答之后,我想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自己的相关想法,与更多家长朋友交流探讨——
第一, 以牙仙子的名义给孩子回信,这是否是一种“合适”的互动方式?
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千千万万种,要确定具体哪一种是否“合适”,我觉得孩子的反应就是最直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孩子的状态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是一种被孩子接纳和认可的方式;而如果家长产生的也是正面的感受,那就更好了,说明这是一种让双方都接受并且乐于实施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坚持写信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 阅读和写作是从小学就需要开始培养的技能和习惯。 这学期我家娃就有写日记的固定作业,但我能感觉到她还没有找到写日记的动力和乐趣,这对于她来说成了一个负担,于是能不写就不写、能少写就少写。 目前我正在尝试用批阅日记的方式给娃反馈,引导她坚持记录。
第二,要不要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间目标,比如坚持给牙仙子写信一年?
从那位妈妈的描述来看,孩子现在把给牙仙子写信当成了一项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哪怕是生病不舒服不能多写,都作为沟通的内容告诉了牙仙子。 这说明孩子在写信这件事上有很强的主动性。 简单地说,这是一件她乐于去做、并且觉得非做不可的事。
那么孩子是怎么产生这样的主动性的呢? 我觉得正是妈妈以牙仙子的名义回信让她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试想如果只是孩子给牙仙子写信,而没有收到任何回应,那么很有可能她写了若干封之后就不写了,或者想起来写一封,想不起来就不写。 而当孩子收到回信,并得到持续的鼓励,那么依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种正向反馈就成为了孩子持续写信的强大动力(按那位妈妈的说法,她不仅回信,还会每次在孩子的信中找亮点,然后在回信中指出来)。
至于要不要设立一年的目标,我倒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如果孩子能坚持写信超过一年,那当然好处多多,比如那位妈妈已经看到,在一个月以后,孩子的字都写得比以前漂亮了,更不要提坚持一年,孩子的写作能力也必然得到显著提升。 但如果哪天孩子突然就不想写了,那么或许她是有了其他想做的事情,也不妨支持她去尝试。
第三,现在孩子还认不出妈妈的笔迹,但有一天如果认出来了怎么办?
我觉得或许不用等到孩子哪天认出妈妈的笔迹,有可能突然某一天,她就对“牙仙子”这个神秘的角色产生了怀疑,就像我家娃现在已经对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她揣测圣诞老人的礼物可能是妈妈送的)。 所以如果哪天孩子质疑牙仙子的回信是妈妈写的,不妨像那位妈妈已经想过的那样,用“牙仙子委托我给你回信”来回应,看看孩子的反应;而如果孩子不相信牙仙子的存在了,那么即使不问,大概率她也能猜到那些回信是妈妈写的。那一封封回信所包含的爱与温暖,对于孩子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心魂滋养,同时也必将成为亲子之间无比珍贵的共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