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战国秦汉【42】魏襄王和孟子关于如何实现世界和平的探讨
导读
这篇文章,主要看看魏惠王去世后,继位者魏襄王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襄王和孟子关于如何实现世界和平的探讨。
自译部分
公元前320年,卫王自贬为君。
公元前319年,秦国伐魏,取鄢(河南省鄢陵县)
魏惠王去世,子襄王上位,孟子来拜见。
孟子见了襄王后,跟人说:“这个人没有个君王的样子,见他时,他一直在那里发呆,突然开口就问:怎么能获得和平?我对道:等到大一统。他又问:究竟谁能天下一统?我对道:不喜欢杀人的君王。他继续问:谁愿意跟着这样的人(孰能与之)?我继续对道:天下都愿意让这样的人大一统。您知道田里的秧苗吗?七八月间如果大旱,秧苗会枯萎,但是一碰到天际布满乌云,雷雨倾盆的情况,秧苗就会青绿一片,生机再起。这种符合自然的情况,谁能阻止?”
读书笔记
1、秦国取鄢。秦国好几次的军事行动,都是穿越韩国进行。韩国没有设立屏障进行阻止。三晋魏韩赵,以前本一家,为什么不首先团结起来进行抵抗呢?
2、孟子与襄王的见面。
魏惠王去世了,在我心中有点可爱的魏惠王去世了。前半生的继承的产业在后半生的败家或运气中折腾的有些缩水。历史上对其的评价也不甚高。
儿子襄王上位,第一句话便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即问孟子怎么能获得世界和平?可惜所问非人。襄王可能厌倦了秦国的不断侵扰,心中对这个战乱世界有些逃避。
襄王在历史上的详细刻画不多,那么在这个故事中,孟子觐见时,见他没有王的霸气,一直是呆坐的,却突然问出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从这种文字的侧面描绘中,我觉得襄王是个不开心的人,是个有些呆板,对世界多于思考的人。就像一个一直沉坐于阴影中的君王,脾性摸不透,对世界充满更多希望,又有远大志向的人。魏惠王在见孟子时曾问他来了对魏国有什么好处?而襄王却问的是世界大观的问题。这个儿子我感觉比父亲强些,格局大一些。
孟子与襄王的对答,展现了两种价值观。孟子认为,作为一个君王,行徳义礼仁之事,天下终会归心,如大自然的规律一般不可阻挡,这是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理想世界。而襄王觉得如果这般乱世不行杀伐之事,如何进行统一?
儒家学说在盛世太平世,确实能起到极大的稳定社会之效。但是,在这种乱世,靠拳头说话的世界。在大街上每天都有地痞流氓游街砸店,邻居天天在你后院防火的情况下,如何能独善起身以理反抗?
最后我不知孟子是否说服了魏襄王,也许听从这种理论,暂时修养生息,确实能天下归心,稳定国内埋头发展GDP,吸引人才,深挖坑广积粮最后外王不失是一个良策。只是,魏国的地理位置太尴尬,而秦国太霸道。必须采取一些军事外交手段才能实现孟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