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起跑线》——喜剧包装下的同情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至锵然

因为此前看过伊尔凡·可汗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午餐盒》,所以对于《起跑线》我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期待度,看过之后虽觉得有些许缺点,但瑕不遮瑜,并没有令人失望。事实上,回想近几年看过的印度电影,都是值得回味的电影。在回忆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部以喜剧形式关注教育问题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两部电影都颇能引起人的共鸣,尤其是对中国观众来说,电影中的所展现的现实问题,仿佛量身定制一般。《三傻》指向教育追求分数的弊端,《起跑线》指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比较遗憾的是,所谓的“直击现实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三傻》中法兰最终还是要取得成功,身价上亿,就好像许多教育者高喊着“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最终还是要靠数字来证明自己。而《起跑线》中拉吉能觉悟是因为他本身是从底层奋斗上来的,而在结尾他一番演讲过后,只有妻子一人鼓掌的场景,也已经表明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态度,“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我就听听”。

所以我说这是“同情”,是上流社会对底层人民的一次同情。而有样东西则隐藏在同情的背后,那就是“不平等”。要知道,许多弱势群体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平等”。因此电影才没有把拉吉夫妇做慈善资助公立学校当做结尾,一方面是为了拔高主角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纾解自己内心的愧疚,还是出于同情,并不是真正的慈善,只有在平等的态度下,为他人去争取利益,才是真的慈善。

拉吉的觉悟有其必然性,却也暴露了影片的一点问题,就是脸谱化。影片中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物都是虚伪的嘴脸,而贫民窟的穷苦人民却表现出淳朴与善良。虽然这也是现实社会的某种写照,但却不是现实的全部。毕竟高尚和卑鄙是没有贫富之分的。回避了这个问题之后,电影批判的力度就少了许多,恐怕也难以改变社会。

虽说如此,但我们不能对一部电影要求太高。一部喜剧能让人笑中有泪,笑完还能让人有所思考,已经实属难得。从这一点来讲,《起跑线》就已经是一部值得一看,二看,三看就笑不出来了的电影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