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故乡情思读书

老树

2024-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嘉节号长春

大半辈子尚未觉得什么已然过去。

按说吧,人的生命历程里,一边在经历新的世事,一边同时又在忘却那些老旧的曾经的体验。不过家乡这个题材例外,家乡这东东有点反着来的意思,距离越远,时间越久,她的印象和感觉反倒越清晰可触,越亲切痴情。否则她就不会有这一大不溜别名了:故土、故乡、桑梓、故园、枌榆、梓里、故里、乡关、故里、家园、乡里、梓里、梓乡、桑梓、田园、老家·······

再比如村里村外的,高高低低的那些树。

村子中心的十字口东南角有一棵四五个小伙子才能合抱拢的老槐树,其躯干虬曲,树皮龟裂,茂密的树冠里居然隐藏着三处喜鹊窝;树下则是一口妥妥的老井,井口上被麻制的井绳磨出的搓痕足可以绰绰有余放进大拇指。直到今天,自老井里汲出的水依然是那么清甜可口,沁人心脾。这大约就是鄙家乡令人留恋的原因之一吧。

而在村北的圪梁上,则一字儿排开了四棵老柿子树。到了秋天,柿子树下,开始攒积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美景,茂密的柿叶已经渐渐变黄,飘落在即,阳光洒落在树上,闪闪发光,像挂满了一树树的小太阳。柿子密密匝匝,挤挤挨挨,一个个圆润可爱,犹如珍珠般挂满了枝头。祖祖辈辈的乡民们在劳作间隙,会置身树下甚而躺倒,感受着秋天的气息,仰望柿子树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与黄澄澄的柿子交相辉映,让人心生欢喜,享受着由丰收果实所带来的宁静和温馨。

按照传统认知,千年古树非常有灵性,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的展现。老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沉淀了岁月的痕迹,也承载着人们祈愿与祷告的心愿,抒写着大自然对未来无限期望。

的确,千年古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段历史的注脚,是一段凄然奇迹的见证,和一幅让眼睛恋恋不舍的风景画。老树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在古树下,人们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品味大自然的奥妙,可以感受到老树絮絮叨叨的诉说。这些树木非常古老,但依然保持着生命的活力,这就是它们独特的魅力。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金元之交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俺们山西老乡。起有一首《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千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其诗意大致是:天气越来越寒凉,瑟缩的老树高高地留着残叶,藤萝的末端哆哆嗦嗦地开着紫色的花。

水边平坦的沙滩上,不断招引着疲惫的大雁落脚栖息;而莽苍辽阔的原野人家,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

在不得已落脚他乡的日子里,在一个个秋日的傍晚里,在漫步歌吟的时候,不知不觉血红的太阳又已西斜。

唉,没有办法,战争的风云,正在迅疾地席卷大地;离开家乡漂泊的人们,思念家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诗的创作背景是,大致在金宣宗贞祐四四年(1216),诗人为避兵燹而移居河南三乡镇(今河南宜阳西),随后便出游洛阳。无奈离开家乡本身就是受罪了,恰逢蒙古兵攻破潼关,侵入河南,先向东进军至阌乡,又由嵩山小路至汝州掳掠。诗人因而辗转漂泊,于秋末在客途中写下这首诗作,以表述乡情。

好了,你我站齐了。既然老树有灵,已经是一种馈赠,一种文化,那就让我们向他致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