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知识到结构性知识的转变——用为知笔记,印象笔记还是oneno
引子:我是一个工具控,从12年开始,我就尝试了无数种工具来增进我的工作、生活效率。直到两年前我放弃这种天真的想法,回归真实,却无意中发现以往的各种尝试在剔除了那些浮躁的东西之后,留下的那一点点东西确实能够达到我之前所预想的目的。
这次,我想讲讲PKM工具。这其中可能会提到我之前写的《新技能get√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书笔记》里面的概念,如果看不懂,请再看一遍这篇文章。我尽量以简单平实的风格来写,能让大家看懂,也就证明我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了。
我用过很多笔记软件,有GNOTE、为知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麦库云笔记等等,自从evernote进入中国成为印象笔记后,相似的软件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我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后,最后选择了为知笔记和印象笔记。因为自己对软件的美观度要求也蛮高,于是印象笔记成为了我最主要的笔记工具,而为知笔记因为它能够导入word文件,我将它作为了工作文件存档与查找的工具。
这样一个私人一个工作的使用方式还是挺好,互不干扰,一段时间也相安无事。但是最近我在写一个大材料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这个材料分成了学习、工作、生活三大块,在这三大块中又分别有许多个子项,我收集材料的时候就一下子懵了,每天要浏览上百篇网页或论文,每一个都记录到为知笔记或者印象笔记中,往往记住了这个就忘记了那个。还有,当我想摘取某一篇文章里面的某段话的时候,我必须一层一层地去找到这篇文章,然后切换到word里面进行编辑,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于是,我再次开始了寻找之路。
为知笔记和印象笔记的问题:
记录太多,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同一个界面无法同时进行摘录和撰写操作。
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为知笔记和印象笔记都是通过时间来积累材料,时间越长,材料也就越多,但是这些材料也会随着我们的记忆曲线慢慢被淹没在新的材料中。我迫切需要一个工具,将我所获得的知识整合起来。就像我之前的文章写的那样,需要能够记录我“提问、解码、操练、融合”的过程,将收集的材料和我以前的知识相结合,最后形成新的知识。
于是我又回到了onenote。
onenote就像我们平常使用的笔记本那样,我可以选择某个笔记本专门来记录工作。而工作这个笔记本里面呢,我也可以选择建立一个我新的写作项目,根据这个写作项目我可以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再将我找到的关于这个子项目的材料放进去,随时在一个页面里查找和调用,最后形成我自己的文字。
从为知笔记、印象笔记到onenote,这其实就体现了我对知识收集方式的转变。曾经收集材料是通过时间来积累,看到哪个不错就放进去,觉得只要在里面了就成为了自己的知识,但最后往往是放进去了之后就不了了之。现在的方式是我通过建立某一个项目,然后根据我的项目需要整理相关知识,不管是过去的知识,还是现在看到的知识,或者是未来又更新了知识放进去进行补充。总之,当我想起“亚投行”的时候,我会直接进入这个项目去查看当初我为其找了那些材料,现在我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补充,以后在哪里能够有新的运用?这种方式也就是结构性知识的整理方式。
从线性知识到结构性知识整理方式的改变,使得我对某个具体问题理解得更为深刻也更为独到,因为我从照抄别人的东西,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语言方式和逻辑结构。
我现在虽然没有抛弃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但重心却转变到onenote了。我更多的是用前者来收集,定期去回顾,然后用后者来整理成新的体系。就如我写这篇文章,我除了在onenote里面贴上了我之前写的那篇《新技能get√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书笔记》,还放了许多在网上搜集的相关的材料,最后整理成了这一篇。从起手写到此刻写完,才40分钟而已,不错,挺爽。
知识浩海无边,要善于整理,大家一同来好好学习交流,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