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讲堂(七,诗歌的雕琢)
诗词的书写,在意象的选取和雕琢上最见功夫。真正的诗匠,可不太喜欢借用一些过于浮华的辞藻来装点诗歌,他们勤于雕琢眼前的意象,于平凡中见真章。如弯月不必借嫦娥玉蟾,星光不必借银河九天,小菜不必借玉盘珍馐。情真而已,必去浮夸。
雕琢才是一个诗人的根本。想要好好地学雕琢,先要把那些浮夸的情感,华丽字词,用典等装饰品都去掉,甚至格律押韵都可以先放一边。好好地在平淡无奇的现实和言辞中,雕出个花样来,否则就会变得难看。现在很多人写诗都是堆砌,堆出来好看就行,完全不是诗歌该有的样子。而一般人读诗也不过是看个热闹,根本不懂欣赏一首诗的内涵,甚至都看不懂作者写的什么鬼,很尴尬。也有不少人看看人家的格律、对仗、押韵等是不是符合,字词是不是用得浮华,然后作者表达的东西都不清不楚的就说写得好。这样的风气很不好。外面的诗歌我没看见,但简书里的就很辣眼睛了。我只能说写诗不是写好格律押韵这些把诗歌捯饬得像模像样就行的,就如同骗子穿上了专业的制服一样,内里还是一塌糊涂。
这样学永远也不会写出像样的诗词。诗歌经过雕琢是有灵魂的,有一种特别的气息。可能古代的诗歌离我们比较远,我们很难感受到人家的气息。可以参照一下毛主席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的。想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对照一下自己写的诗歌,要怎么样才能做到那个样子?是套上格律就可以了吗?是多堆一些今人古意的意象、辞藻就可以的吗?
说到这个,我想说的是这种现象在简书尤为常见,往往是写着眼前的景却老是发着古人的情,这就很让人难受了,你又不是古代人,干嘛老是借着人家的情来发。难道古人诗吟的好,情抒得妙,你就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地借过来充门面吗?古人也是写着眼前的景抒着前人的情吗,并没有。古代生活比现代精彩吗,并没有。那你为何老是借人家的东西来充大头?你再看看毛主席的诗词会不会也是这样子。
人家古人都是写眼前景抒自身情,即使是引用也是光明正大地用典。这就是古代诗人和现在这些写诗人的区别。这叫邯郸学步,学了个四不像。在明眼人眼里,这些行为无疑是直白地告诉人家你根本不会写诗。相对于那些外表花里胡哨内里却一塌糊涂的所谓诗歌,我倒觉得那些打油诗更加可爱些。
在你学诗的过程中,难道就没想过这些问题?那你学得也太敷衍了。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你才有步入诗歌殿堂的可能。我曾经很认真地想过,而诗歌大讲堂这几篇文章就是我的答案。
所以啊,要学诗歌就要好好地从头去学雕琢,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人家。人家那是大成之后的诗歌,并不是人家学习诗歌的道路。就像市面上的那些成功学,你是学不会的。你要找出的是道路而不是人家的成果。
如果你要对着古代诗歌学,最好从诗歌的源头学起。像《诗经》啊《楚辞》啊这些比较古老,没什么格律押韵之类的诗歌,好好领悟一下才能知道什么才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