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赏读 | 为什么要上大学?读《美国高等教育》

2020-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兴富同学

本周我们读了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这本书读得很happy,一个是因为它篇幅小(60多页),另一个是因为它翻译得好,还有一个是观点深刻、直中要害。读完这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解读,从与大家都相关的角度,就是“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用本书的观点和论述串联起来。原因从3个方面解读: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上大学成为更好的人,国家可以通过开办好大学、鼓励人们上大学成为更好的国家,大学本身也因此能够追寻大学的理想。

1、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希望能够从高等教育得到什么?作者说得很直白:“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大学依靠人民,人民喜欢金钱,并且认为教育是获取金钱的一个途径”。也就是说,接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钱和更好的生活。因为“受过教育的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挣到更多的钱”。对于某一学科,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好处”,就算是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也会沦为“边缘性”,变成“装饰物”。这种想法是朴素的、现实的,对于80多年后的中国社会,同样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如果将人民的这种普遍的需求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就会使得大学办学实用化和职业化,“很快每个人上大学的目的将是为了得到某种培训”,对于工程技艺的探索成为了所谓的“科学研究”,“美术也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历史性的和“科学的”学科”。大学传授的知识成为一种历史经验、历史案例、历史数据的堆叠。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大学的理想产生了冲突,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做准备”。

2、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在前面名著赏读 | 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读《探究的场所》一文中指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本在明治维新以来,通过兴办高等教育实现了富国强兵,美国强大的高等教育实力更是形成了对全世界高级人才的巨大磁场,为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最大期望,就是通过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促进国家发展。但是,书中深刻的指出“我们如何才能改善国家的状况呢,只有通过教育。但是,这样一个怪圈在折磨着我们,国家的状况取决于教育的状况,但是教育的状况也取决于国家的状况”,如何避免走向恶性循环,形成高等教育和国家的正向发展,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还抱有“就业蓄水池”的想法,特别是在经济状况不好、就业岗位不多的情况下,国家希望更多的人进入高等教育,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延长学生平均就学时长,缓解就业压力。而“劳工紧缺、工作机会很多时”,政府则希望缩短就学时间,鼓励就业。国家对于调剂就业的需求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挑战,也形成了国家和大学的另外一种矛盾。

3、大学的理想

大学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存在不同向的地方,而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的期望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从大学的本质上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大学的理想在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教育意味着教,教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作者赞成教育“是对智力的培养,它必须启发学生走上实际智慧之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普通教育传授知识的源头,不仅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社会是功利的,但是大学不能是功利,不能培养出功利的学生。作者对通识教育十分推崇,并认为这是启智和培养智者般的洞察力的方法,教育不是“一大堆数据不加选择的堆积”,也不要把人培养成科学的附庸,而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用性的知识教不完,不要试图“将专业人士的运行方式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大学所能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各个学科的一般原则、基本命题和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为人毕生的事业做准备,同时也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为赚钱和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对于国家而言,大学是“创造性思想的发源地”,也就是这层地位,才保证了大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无论国家对大学有何需求,只有保持大学与知识和真理的好奇心,才能够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也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大学所在国任教、求学。

现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和个人的联结,越来越处于社会的地位,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后说,“作为教育,就是要真诚的追求知识;作为学术,就是要真诚的献身于知识的进步。高等教育只有献身于这些目标,我们才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希望,这种希望对于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也同样适用,并且也有理由相信,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同样充满希望。

《美国高等教育》简介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192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推进“名著阅读计划”,在当时鼓噪一时。这本书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对于美国当时高等教育现状的弊病进行了抨击,十分精辟,金句频出,例如“大学依靠人民,人民喜欢金钱,并且认为教育是获取金钱的一个途径”,不赞成高等教育的实用化的倾向和职业化的趋势,认为这是“反理智主义”的。随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主义”高等教育,是为作者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的阐释。作者对于普通教育(我们将之理解为通识教育)即为推崇,并将通识教育划分为形而上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3种类别,并在书的最后详细叙述了三种形式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这本书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观点深刻,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对于这个本书,我们讨论了两个小时(讨论时长创下单次讨论历史新高),讨论内容包括美国高等教育学制,美国文理学院和初级学院的差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界限,各学科(医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的培养方式,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孤立主义、永恒主义的涵义,如果研究主题与这些内容相关的话,这本书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