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书更文800字点赞

诗经·谴责15

2022-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杏花疏影1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新台》

刚刚新造的台子明丽又辉煌,坐落在黄河边上映着河水洋洋东流。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公子,没想到这人丑得像蛤蟆。新台高高耸立华美又壮丽,坐落在黄河边上映着河水静静东流。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公子,没想到这人丑得像蛤蟆。为了捕鱼才把鱼网设,谁知爬进来一只丑蛤蟆。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公子,没想到这人丑得像蛤蟆。

这是一首讽刺谴责卫宣公的诗。全诗的语言凝练,反兴比手法并用。从头到尾犀利尖酸,一讽到底。全诗三章,前两章以赋为主,最后一章则是用反衬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对比效果更加明显,讽刺意味更加浓厚深刻。

首章“新台有泚,河水弥弥。”新:指刚刚建造的台。台:四方而高为台。新台:台名,指新造的台子非常漂亮。意为刚刚造好的新台非常的明艳别致,坐落在黄河边上映着一望无际的河水。河水弥弥也有暗喻宣姜泪流不止之意。“燕婉之求,籧(qú)篨(chú)不鲜。”燕婉:柔和美好的样子。籧篨:本意指比较粗的席子,不能弯曲。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的丑态。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公子,没想到这人丑得像蛤蟆。诗人一开头用新台的美来衬托卫宣公的年老荒淫无道丑态,来暗喻宣姜的悲哀。新台本来是为一对美好的新人成婚用的,想不到,来自齐国的佳人却被丑得像蛤蟆卫宣公占有了,在如此华美的新台上做如此的丑恶的事情,在文学的手法上,对比效果更加明显,讽刺意味更加浓重。

二章“新台有洒,河水浼浼。”有洒(cuǐ):高高耸立的样子。新造的台子高高耸立在黄河边上,映衬着一望无际的河水。诗中的河水浼浼也有暗喻宣姜泪流不止之意。“燕婉之求,籧篨不殄。”殄(tiǎn):通“腆”,善良,美好。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男子,没想到这人丑得像蛤蟆。齐国美丽的佳人新娘子来到卫国,想嫁一个柔和美好如意郎君,却不曾想到娶他的是一个丑恶的年老的荒淫无道的人。反复用蘧篨这种丑陋的动物,来烘托新娘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和期待落空的悲哀与不幸。通过对这种强烈心里落差的反复摹写,体现出卫国百姓们对新娘子的同情与怜悯。对卫宣公强烈的讥刺与憎恶之情。新台即使再美,也遮不住卫宣公的丑陋行为。前两段结构相似,只是换了几个字而已。

三章“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在《诗经》里渔网大都指男女求偶,婚配。古今诗歌中以捕鱼、钓鱼喻男女求偶之事的民歌很多。鱼网:反指新台,鸿:本指大雁,这里指蛤蟆。暗指卫宣公。离:“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捕获,落网。为了捕鱼才把鱼网设,谁知爬进来一只丑蛤蟆。“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比喻相貌丑驼背之人。本想嫁个如柔和美好的公子,没想到娶她的这人丑得像蛤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越是达到美至极致,则更能显现出丑的境界。理想与现实,美与丑,善与恶的反差与冲突,构成了这首诗,也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

在那个年代,统治者要求百姓们遵从礼教,而自己却寡廉鲜耻,要求百姓循规蹈矩,自己却为所欲为。要求百姓们克己奉公,自己却以权谋私。卫宣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从古至今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君如此,百姓呢?在这样的国君的统治之下,百姓们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也许这首诗引人深思的不仅如此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