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书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2022-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新力

一、童年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童年存在创伤的儿童的首要特点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造成情感表达方面的障碍,以及缺乏讲述自身经历或描述现状的能力。

例如:在童年期间父母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那些隐藏的情感,无处宣泄内心压抑的愤怒、悲伤和不安。害怕有人发现自身的恐惧,并且试图将恐惧情绪隐藏起来。

在上学期间会因为自身的冷漠和内向而导致遭到嘲讽,无法被人理解的害羞的性格以及内心的恐惧,以及和他人沟通的困难,甚至会出现读写障碍,导致自身无法专心致志,总是担心自身的安全,不会展现内心的世界。

我发现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创伤儿童往往都生活在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当中,他们表达情感、对人倾诉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只能隐藏情感,同时又没有机会向任何人倾诉——这些孩子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啊!

1、安全感

很多人都会将安全感理解为陪伴,但实际上陪伴仅仅是安全感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不算是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时期的安全感并非单纯的孩子需要人在的时候人在,就能培养好孩子本身的安全感,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孩子的互动。

而互动通常至少有两个人,这意味着和孩子进行互动的人,实际上自身的行为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所以如果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待孩子,实际上也是很难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

或者说,在记忆中没有习得如何能够自身有安全感,以及将安全感带给他人。

而在阅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过程中,实际上通过对里面的一些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模仿,本身就是在补全自身所缺失的安全感。

2、归属感

归属感通常指的是对一个集体的认可以及参与程度,例如家庭,小组,团队等等。而归属感的建立也并非一句“你去参与,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归属感。”

而是无论在哪种特定的环境中,都能很快适应的能力,找到彼此的共同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权威式的家庭中,儿童常常是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因为家长习惯性的生成了阶级,例如“你是我的孩子,我为你好,所以你就应该听我的。”

这样的学习和模仿,在之后与他人的交往中,也很容易形成“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应该听我的”这样的行为模式,从而无法良好的建立合作模式,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可以做一些什么?

1、建立情感规则

通过阅读以及模仿一些会发生的情节,当遇到相似的情节的时候,思考并且运用这些记忆以及经验,在重新建立自身的情感规则的同时,也帮助孩子建立情感规则。

情感规则的建立更适合在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情况下,同时可以将情感规则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一种方式方法。

核心:通过建立情感规则,可以让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同时建立情感规则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2、父母的角色

作为孩子的首位教育者和引导人

教育者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当前社会关系中,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并非那么平等,最基本的观念例如一个班级存在四十名学生而上课的时候只有一位老师。

教育者可以理解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彼此是平等的互相学习的人。

而引导人可能看成是被孩子模仿的对象。

在有良好的情感规则,并且父母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加兼任、听话且善于交流。

3、了解情感规则

情感引导地本质就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为了促进与子女的良好沟通,父母应当:

了解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密切注意孩子想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做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对孩子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如果想要为孩子建立一个能够自由轻松的表达环境,减少孩子自身的压抑以及否定,从而促进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作为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十分有用几点,从自身出发来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

了解如何尊重孩子,尊重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或者说尽管是自己的孩子,但同时也将孩子看作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例如有一些孩子天生就十分活泼好动,而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比较安静。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科学研究不同阶段的孩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同样成长也是不同的,当然,阶段的划分仅仅是针对多数孩子,而非全部,所以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要完全照搬。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本身就会有不同的差异,例如不会要求刚出生的孩子吃肉,因为那时候孩子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

关注孩子的情感表达,例如哭、闹、摔东西等等,将孩子的每一次的情感表达当作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一次良好的机会,而非因为孩子的行为而产生烦躁,从而对孩子进行呵斥、不耐烦等等行为。

对孩子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支持和关注,原文中的同情,更像是对于幼小生命的呵护,而非怜悯。

至于后面的六条,则是在自身通过阅读这本书籍之后自身有所成长的情况下,与孩子进行互动分享的过程,或者互动引导的过程。

三、建立情感规则的常见误区

1、对待孩子在控制和放任两种方式之后的第三种方式——通过沟通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新的方式行为。

2、改善自己对于孩子的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的习惯。

3、避免采用外部激励和奖励的手段。

4、避免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