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事说事想法

对待食物的态度

2016-12-13  本文已影响1435人  卿若安

食物的进步就是社会的发展。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人类的行为都习自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吃占了很大一部分,对待食物的态度就如照镜子,照出人生百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史记·郦生列传》。什么是天?天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因此没有什么是比天更大的事。对我们而言,吃就是天大的事情。

孔子的“食不语”,“不食不时”,庄子的“含哺鼓腹而游”,苏轼的“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在美食中腹鼓与怡情,古时贤人对食物的态度,不可谓不重视。

古人认为,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日本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会多出来十三种酶、十一种氨基酸,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使人可以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同时,充分咀嚼还能降低食物摄入量,避免进食过多。

星云大师用参禅的方式来做面条,可以给吃的人以二十年的记忆。佛光山那么大,是星云大师卖面条卖出来的。

于丹说,她把吃饭当作参禅,所以从不拒绝尝试任何一种食物。

品食物时的心跟学禅的生活里的心,都是同一颗心。如果一个人可以在生活、生命、文化上用心,就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走向跟禅一味的境界,使品美食不只是口欲的满足。品美食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美好,我们便在一日三餐间悟禅。

追随大师们的脚印,我也不拒绝尝试,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学曾从老家象山带来泥螺,寝室里的同学个个都捂着鼻子躲得远远的,只剩下我深深地吸着那个陌生的味道,夹一颗泥螺在嘴里,慢慢品尝,从此爱上了这个美味。

榴莲一直被非议和被热爱着,我属于后者。第一次知道榴莲是在电视剧里,郑伊健演的。他跟女主角在晚上的阳台上分享着榴莲,两个人吃得陶醉的样子,现在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就下了心愿,如果有机会遇到,我一定要尝一下。如今,就算闻着那酷酷的味道,也会让我流口水。对未知的食物接受,就像接受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不尝试,永远也不懂其中的味道!

如果在旅行,到了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食物。食物之于旅行那是一种体会,也是一种能量。地方与地方的差距就在于食物的不同,风俗的不同,忽略了美食,你的旅行只剩下出发时理想中的一半。

入乡随俗,去品尝当地有特色的食物。西藏的苏油茶和酥油饼,对高原反应有很好的应对。今年去西藏,同行中一车人大都背着氧气桶走在纳木措湖边,时时刻刻都担心自己的氧气不足,给旅行大打折扣。而我们却在纳木措湖边奔跑、游戏、拍照,感受心灵的洗礼,纳木措太美了。

因为我们没有拒绝高原人纯朴的美意,喝了酥油茶,吃了酥油饼。对当地食物的接受,就像接受了那里的天和地,你爱它,它赐予你美好的回忆。

看过一个小故事。当男孩跟女孩接吻时,女孩子拿出了荔枝味的糖含在嘴里,那天的吻,满满的都是荔枝的味道。因为男孩最喜欢荔枝,女孩用食物的味道给男孩留下了难忘,赢得了爱情。

我挖出对童年的记忆,食物串联了所有回忆。桂花球,洋糖糕,冰糖葫芦,黑芝麻盘酥,橘红糖,春夏秋冬山上不同的野果子,金钩钩,妈妈做的晶莹剔透的糖醋排骨,灰褐色透明的吃起来QQ的番薯粉蒸糕,西施豆腐羹。食物有爱的味道!

用心地对待食物,剔除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留下食物的本色。如此,千样的食物千样的味道,生活才有滋有味。

早餐过后,砌一杯自己摘的龙井茶,细细品味它的清香。

食物包裹着爱,没有理由去辜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