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在自己身上找找看

2023-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借风之子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不管当局给它怎样定性,任何一种文化流派能够历经千年而广为传颂,一定有它的生命。

古代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后的深度思考,而中国哲学,一直以来就是面对未知世界的自我反省。是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西方则是从物的角度出发思考世界的演化变迁,从而依次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比较而言,我们好像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先才价值观开始。比如“体用比和”“中庸之道”等等。

回到知行合一话题,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之一,既有世界观意义,也有价值观意义。按照王阳明先生的观点,围绕知行合一主要有这么几点阐释。一是知行一体。就是说,知和行本来就不分家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后面所有的论述观点都在这个基点之上。二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行必有知,知必现行。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相辅相成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实是划分三部分的,一部分是事物本身,它是客观的,西方哲学的说法就是你知或不知,它就在那里。第二部分是我们对它的已知,这个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是自我看不到局限性的,比如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言海,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在认知过程中的情绪。情绪是影响人的重要方面。比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不是他的声音就那么悦耳动听呢?一定不是的,是你的情绪让你对某种口音的认知化为你的行。而引起我们生活、工作的各种问题、各种差异隔阂都是后面这两部分,与第一部分无关。

所以,这里告诉你一个秘密,懂得了这一点,相当于打通了任督二脉,你这个人就一下子通透了,任何问题你换一个角度去认知,就知道了差错在哪里。这里还没有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想明白知行合一的话题,我们反思一下自己,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流行了三千多年,永不过时,叫做“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先试试,当你能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慢慢懂得别人是什么东西,怎么与这些东西相处,这就是中国哲学的思维逻辑。就像照镜子一样,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照照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堪,那些贪嗔痴疑慢,那些宝贵的品质到底有没有,所有的知都在你的行动中。

回想自己,小孩时姐姐背木兰辞背不过,我帮她背。顺溜的很,一会儿就背过了还帮助姐姐背过了,从此那个得瑟啊。我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讲课了,你信吗?老师说她讲好几遍了学生也不会,让我替她讲。可倒好,心理那个美。你看,这不,讲了一辈子课了吧。说到底,那个年龄段不该干的事,就不能干,你干了,有了认知有了情绪,你的思维就偏向了这种方式。凡自己学点东西,不是想着去实践运用去锻炼思维提高认知,而是想着怎么去讲解给别人去阐释的更通俗易懂。那你不就注定当老师了吗?所以说人的命天注定,这个天就是因缘际会 加上你的认知和你的情绪。

第三,关于知行合一最深入的一点,也就是思维层面的东西。也是王阳明的原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为知。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知行一体的境界。好多人是做不到的,比如考驾照的时候,有的人告诉自己我叫不紧张。有的人考试之前告诉自己明天考试早早睡觉,你睡得着吗?你没看见自己面对未知的情绪和认知,你的想法你的知就不是你的知,你就管不了你自己。不是吗?泰森第一次上台的前一天,师傅告诉他,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不紧张,你的对手也在睡不着觉,也在家焦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足勇气,不停的战斗。所以你看泰森的比赛格斗,都是暴风骤雨式的,不给对手任何反击的机会,就打自己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你再看科比的球场上,任何时候他的胜利的欲望永不停歇,他能抱着篮球24小时,每天凌晨四点开始练习从不间断,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肌肉记忆,看球看常了了解科比,当场上队员出现什么情况,科比会做出怎样的动作,你都能预判。这就是高手,知行合一的高手。宛如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庖丁一把刀用十几年依然锋利无比,每次用完不管别的先把刀收好。他知道什么对他最重要。什么对他不重要。

这些人才是知行合一的高手,王阳明也是,悟道之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平定完叛军之后,返回途中由于身体有漾遗憾离世,临终前弟子悲伤的问老师有何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们曾说过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部分的人是在第二重境界,当然,有时候能看懂未必有机会去做一些事情,有些条件有时候身体适合等等,人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当你到了第三层境界,而且确实做到知行合一也把事情做到一定高度,你也可以像老子一样,无为而无不为。不为而为也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好了,祝福各位有缘人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不再总想着好为人师,也给自己的灵魂拓一寸天地容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