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成长积累&简&读书红筏相思曲

治国平天下的内涵,竟是如此之广泛

2020-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杨金社

今天复习《大学》最后一课,即第十一章:释“治国平天下”。

这是《大学》部分的最后一篇,内容很多,也涉及到儒家的许多思想。

最主要的儒家思想精华是:

一是,居上位的人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老百姓。

用儒家的话说,就是“君子(要)有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实际上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以身作则,然后推己及人的一种法则,一种规矩,一种衡量标准。

俗话说,“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在国家治理中,关键就看执政者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老百姓就跟着做什么。

执政者,或者说君子,就像尺度一样,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对国家的治理是必需的,这就是榜样和领袖的力量的作用。

二是,执政者首先要有同情心,要讲政德,要赢得民心,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只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执政者如何才能赢得民心呢?用儒家的话说就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作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就是说,执政者要赢得民心,就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老百姓的好恶相同,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

三是,朱子将德和财进行比较之后,提出了“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梢”的观点。这就是说,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重精神生活,而轻视物质财富,具有明显的崇德抑财倾向。

如果执政者表面上讲道德,而实际上内心只看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逐利,抢夺财富。

四是,执政者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要正确任用人。

平定天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国家要有各方面的人才,才能管理好国家。因此,作为执政者,一定要任用有容人之量的贤人,摒弃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

第五,儒家认为,治理国家要“不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就是主张要“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

这是第十一章中,儒家的重要思想,你知道吗?

在这一章中,有几个生字我不认识。

1、“絜”(xie),同“斜”音。意思是,度量物体周围的长度。在《大学》中,朱子是这样用的:“絜矩之道”,在这里用的也是度量的意思。

2、“僇”(lu),同“戮”音,意思也是“诛杀”。但这个字在《新华字典》上没有找到。

3、“啻”(chi),同“赤”音。这个字的意思是:但,只,经常和“不”搭配,即“不啻” 。不啻这样的组合,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不只,不止,比如不啻如此;第二个是,无异于,比如,不啻兄弟。

这一章有几句名句:

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3、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4、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5、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6、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