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笔记读书

纸上谈兵——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十五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23人  努马10稼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远交近攻”让秦国的兵锋找到了方向,而第一个被秦国盯上的国家是韩国。韩国处于中国二级阶梯至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是秦国向东方进攻的必经之路,而韩国疆域有如一个哑铃,地形不利于国家的防御。哑铃的中部成为秦国的突破口。

感谢 幻想浅绿

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五万。五十二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五十三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

经过三年的努力,韩国被秦一分为二。哑铃上部即为上党,秦国对此势在必得。

赵国是否应该接收上党?

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愿再拜献之大王!"

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如此便宜了秦国,想出了以上党入赵,韩赵联合抗秦的计策。赵国在接收上党前,也有过争议,平阳君赵豹认为如果接受上党会直接面对来自秦国的进攻,于赵不利。而平原君赵胜则建议接收上党。从地理来看,如占有上党,则对赵国国都来说则增加了一道屏障,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邯郸之战看出来,长平之战后,秦国可以轻易的进攻到邯郸,失去地利是重要因素。此时的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战力非凡,是东方的强国,而且还会是韩赵两国联合对秦,在赵国内部看,应该有与秦国掰一掰手腕的能力,综合此,赵国接收上党,从战略角度不为错,是一种积极应对的姿态。


感谢justuslian

没有赵括,赵国是否就没事儿了?

面对秦国,赵国一开始派的是老将廉颇,以战略防御为主。秦赵双方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最终变成了综合国力的比拼,赵国撑不下去了,这也是赵国要临阵换将的根本原因,这也决定了,继任者必须要放弃防守,主动进攻,速战速决,没有赵括,也会有马括、王括,逃脱不了。

而东方的齐国、魏国、楚国,坐视秦国进攻赵国而不管,也加速了赵国的战败。原因嘛,个人认为,一方面是各国之间的矛盾太深,一方面是对形势估计不足,在长平之后,秦国围邯郸,这时候联军就来了,实在是此时形势已经太明显。

为何是赵括?

依通鉴来看,赵括并不被赵国国内一众大臣看好,包括蔺相如、赵括其父赵奢及赵母。蔺相如说赵括是书呆子,不知变通,赵奢认为战争是个严肃的事儿,而赵括太轻率,赵母则认为赵括不亲近士卒。这从三个方面说了赵括的问题,一,没有实践经验,二,态度轻率不慎重,对战争的认识不深刻。三,没有走群众路线,不受士卒拥戴。综合来讲,就是毛选没读。

这些赵王不知道吗?不见得。赵括之所以能上位,是因为他是唯一和赵王思路一致的人,唯一的主战派。老板撑不住了,这时候必须要速战速决,而手下人却都反对老板的决策,只有一个毛头小子可选了。这可以看出,对老板来说,态度果然比能力重要。伟人曾说,“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就是老板的心态。

千年前的彼得原理

千百年来,赵括因为长平之战被嘲笑,纸上谈兵,成了赵括的代名词,论起来,蜀汉的马谡,和赵括算是难兄难弟。

然而,赵括、马谡之流是真的没有能力吗?不是,赵括能将赵奢说的哑口无言,说明其至少理论知识十分丰富,而马谡在参谋职位上也是十分出色。对二人来说,做个参谋长,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彼得原理讲,在层级组织中,员工倾向于晋升到自身不胜任的职位,其趋势是,企业中的每个职位终将由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赵、马二人就是这样被毁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换个角度,赵奢不算是个好的领导,好的父亲,针对赵括的缺陷,应该早发现早治疗,缺少实践经验,那好,扔到战场上,从小兵干起。马谡若是能从非关键战役开始摸索经验,说不定也就没有街亭之失。

眼高手低,是很多新员工存在的问题,一进入公司就想着干大事,对小事儿看不上眼。然而,对于新员工,学历只是证明了你以往的应试能力,学习能力,但是你的工作能力没有展现出来,老板不敢也不会信任,唯有从小事儿干起,一方面积累经验,一方面证明自身。网上的鸡汤文,给领导报销也能从中学到东西,这碗鸡汤,应该喝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