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挑战第十一天】读不懂的书籍更有挑战性
当我下定决心要去读一些自己读不懂的书籍时,就知道这条道路很艰难。加入一个共读团队,当然能够支撑着往下读,尽管还是读不懂,有众人的智慧碰撞,有些东西就慢慢地沉淀下来了。
本学期周五晚上的共读换到了早上六点到八点。结果我们今天早上才能够六点半读到了九点。我是一个夜猫子,晚上精力充沛,早上精神涣散。一开始读书,晕晕乎乎,读到最后,还是晕晕乎乎。第一次晕乎是睡觉不够导致 ,第二次晕乎是读不懂书籍导致。
今天早上读《教什么知识》的第八章:关于事实的事实性知识。
日常中的“事实”指向了客观存在的事情,即“眼见为实”。在作者的分析下,我们知道了科学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的事实不是同一个概念。传统认识论认为事实是基于概念的一种对现象进行了认为抽象的形象的构造,库恩认为“现象”与“看见”对应,“事实”与“发现”对应。“发现”的过程就是对事实的说明的过程,也就是将事实纳入概念和范式的过程。现象学认为事实是本质直观。事实与现象在客观上说一体的。现象是人与事物“照面”是事物的一种“自在自为”的开显状态,一种侧显,一种“对象”“素材”“信息”。事实就是人的本质直观,即“一般的看”
你问我什么是“本质直观”?什么是“一般地看”?没有康德和胡塞尔的相关学说,我说了你也不懂,关键是我也说不清楚,因为我也缺乏大量的背景性知识,好像心里明白一点,想要举个例子说一说,却说不清楚。
作者综合了传统认识论和现象学的观点,认为:事实总是以有规律的、系列的方式存于人的头脑中,不仅有失误之间的相似性,而且在头脑中将相似的事物序列地摆放。事实是理性直观。
事实是人的态度和目的的相关项,是一种人为的构造。不同的态度就会形成不同的事实。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自然的态度和纯粹的态度对应着事实的三种分类:科学的事实、自然的事实和纯粹的事实。只有纯粹的态度才可能还原事实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更多的新的事实的创造,才能使每个人发现自己的事实。
事实本身就是知识,是一种先与定义和理想类型的概念,从一个事实到一系列事实的发展过程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有了事实,知识才有了明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看见的是现象的侧显而不是知识的全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定要具备开放性。对于他人的研讨与反馈也要有足够的包容。在教学中,教授要提供给学大量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个别物中看到一般物即形成本质直观,让学生对定义的理解鲜活,能够自己构造出事实(举出自己的实例),才能形成概念。事实是生活化、情境化的,而概念是概括化,符号化的。尤其是新课标中提倡大概念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这两天满脑子都是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之类的词语打转,自己把自己搞晕了。再读这样一本难懂的书籍,就更晕。晕晕乎乎中居然也能够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挺好!
有时候真的会怀疑,既然读不懂,坚持读这些书籍,还有什么意义?转念一想,就是因为没有读懂,才发现不了其中的意义,那就先想办法读懂,再去讨论意义的问题。把每一本难读的书籍都当作是对自己智力、耐力与潜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