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拒绝无效社交 你真的做得到吗?
文|二十姑娘
很喜欢张爱玲的一句话: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心里一惊:必定是一个内心极其丰满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句子。
我也第一次知道,所谓的独处,并不仅仅限于孤独。
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不喜欢热闹的场合。聚会聚餐,最好是两个人,三个人还凑合,四个人便有些拘谨。酒吧、KTV这种场合是不喜欢去的,不胜酒力,拿着麦嗓子就跟哑了一样,调都哼不出来。
虽然不喜欢热闹,却也忍受不了独处,那时我还是一个上厕所都要拉着闺蜜的女孩,一个人走在人群里便会觉得不自在,身边总要有人陪着才好。
可是慢慢长大,一个人在异乡求学,不知不觉竟然也能一个人吃饭、逛街、兼职,并且在这其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独处的时光渐渐对我有了吸引力。
我想,我依然是那个不喜欢社交的年轻人。
微博截图每一次试图“合群”都会让身处其中的自己很煎熬。
每一次我都跟自己说:绝对不会有下一次。
跟不喜欢的人假装亲近,真的很难受。
同样,跟合不来的朋友一起玩,真的很耗费元气。
“每一次部门聚餐,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次能找什么借口不去啊。
可是学长学姐也会去,同级的那几个应该也都会去,我不去是不是不好?
虽然没有强制要求,每一次部门聚餐的时候,我都会努力说服自己——去吧。
去吧,就吃顿饭,没什么的。
老乡聚会、社团聚会、班级活动,都是这样。
看着一群不太熟的人在饭桌上尬聊,去了KTV坐在角落里焦躁不安,喝并不想喝的酒,说并不想说的话。
好难受啊。
算了吧,真的不会有下一次了。”
微博截图高中的时候喜欢看周国平,对他论述过的许多观点依然记忆犹新。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
小的时候,我们最开心的就是能够得到周围人的夸赞:隔壁的阿姨夸我聪明,今天老师奖了我小红花,朋友乐乐夸我长得很漂亮。我们的满足感来自于周围人的反馈。
如果有个人跟我说:你怎么这么蠢,我大概要难过上好一阵子。
可是长大以后,上大学,更多的是放养式教学;参加工作,得到的反馈大部分都是批评;成家立业,你再怎么努力,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如果你依然带着小时候那种思维生活,生活大概会悲惨得不成样子。只有内心有自己的度量标尺,我们才能发掘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一个通过浮于表面的社交来寻找价值和存在感的人,他们需要从别人身上来寻找价值,内心的幸福和满足都太过脆弱。
这样的人,确实值得同情。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同情的那一个。
微博热搜:拒绝无效社交 你真的做得到吗?优秀的人,他的朋友往往也很优秀。两个人总要有相似或者互相欣赏的地方才能把友谊长久地维持下去。
就像下面这段话说的;
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试想一下,有一群目标明确、每天起早贪黑、各项技能傍身的斜杠青年团体:有人自媒体做得风生水起、有人成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有人是年年拿国奖的保研学霸。
你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你想和他们聊什么?
聊一聊学校外面的麻辣烫?聊一聊淘宝上的服装店?聊一聊你最近在追什么剧?聊一聊你无比焦虑又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
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你们怎么可能聊到一起。”
如果想和优秀的人交朋友,也请好好打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和简历,大家都希望在交往过程中受益不是吗?
如果你是一团烂泥,又指望谁来扶你?
最后,“我就是那个不喜欢社交的年轻人”——这句话,说出来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人生苦短,让我们快点习惯这被限制的自由吧。
带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个世界的美好。
微博截图 微博截图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