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年我们做过的"词不达意"的高考诗词鉴赏
【2014年高考新课标I卷】(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⑧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纠错:首先词《阮郎归》的感情基调是惆怅与迷惘,词的上阕并未出现感情类词,出题人言词感情基调”低回凄凉”实是大错特错,词感情基调由忧转喜,皆因“雨晴”后西方天空升起一轮日。其次“红日西沉”实是出题人臆想,词句翻译只能是“红日于西”却不可能西沉”。最后出题人认为这是暮天天空则又为大错特错,词仅言“春风吹雨”最后“雨晴日西”,故而不能判断朝、午、暮,亦不能判断为上午、正午还是午后切不可因词暮景过多而一概论之。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答案纠错:末尾两句词中人物非“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也并非是“愁情”,恰恰相反,词人心态积极乐观,下棋时所遇迟疑也已欲迎刃而解,“应劫”本为棋语,比喻难以落子之处。应动为围棋用语应付对方的抛劫(落子)。
人物自身动作也是由忧转喜的,似乎词中主人公可破解一翻残局与对手的“抛劫”了。犹豫、迟缓不是因为心事重重而是因为面对围棋时的慎之又慎、严谨小心。而面对人生与仕途官场中的不顺与灾祸坎坷亦是如此,只需重振旗鼓、乐观面对人生与官场宦海的风雨、看开了即可破解“应劫”时对手的“抛劫”责难。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⑨
旅舍残春宿雨睛,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答案纠错:颔联为晚唐巧句,出题人的答案为“构思”与“用词”两点重复先不言,“抱”字与“吹”字亦未切中要害去解析。花须”与“柳絮”本为春日且残春、暮春再平常不过之物了!切中要害直言一为拟人修辞,二在写作手法上视听结合,观感与读者感受上想象丰富、语言清奇,出清词巧句,运用通感,听觉通视觉和触觉,触觉通视觉,且兴发出一醉酒如泥之人的形象,确实能让我们联系出许多形象。再有“抱”、“吹”使用既为“自然又怎会出人意料呢?该诗所描写之景本为实景即诗人亲眼目见之景,不能妄加评论亦不能凭空主观臆断。靠诗人的目见和想象而不是出题人的臆想与从旁冷眼旁观。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答案纠错:第二题一派清廉、清直之情,“心系故国”由全诗亦不能看出有家国沦落与转变国家、改朝换代之悲。注解中言流徙闽地却未言国亡,故而出题人的答案由诗中不能看出。“流徙闽地“仅有羁旅愁苦与思乡念京都之情,正如诗人所言“恍然心地忆咸京”,而咸京旨在指都城长安。坐禅论道实为静心宁神,出题人言其“孤寂”评判未免失趣、枯燥乏味,而未明诗人“坐禅”与“饮酒”作诗”的目的。禅机写入诗句或诗句写出禅理。
【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渍、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答案纠错:诗的前四句写了汉江水势盛大与高远,至于蓄积国运兴盛”气势,突出诗的该主旨为出题人主观臆断与明乱言说,该诗为李白所作的壮游登览之篇,即为写景游记,抒发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积蓄气势“用词不当,可改为“写景浑融”或“写景雄浑",“积蓄”出题人想表达什么呢?最后诗的主旨请点明或简明扼要讲出来。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纠错:任公子“无须垂钓亦因水势盛大,处处为巨鱼,再大的钓钩在汉江面前亦要沦为普通钓竿了!全诗对汉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且溢出言外,至于出题人的答案 ,请问唐朝不够统一吗?民族文化不够融合吗?到处是割据混战吗?“一统天下”用词不当,为出题人个人看法。再有"作者自比任公子”出题人怎么看出来的?这对“任公子”是满满的嘲讽之意啊!对汉江赞美、对河山热爱,至于作者即诗人对个人仕途的看法,如纂毋潜曾有《泛若耶溪》诗,“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与王维曾有《青溪》诗,"请留磐石上,垂钩将已矣”,皆是对东汉会稽严陵的推崇,即对仕途名利的淡泊,对官场的远离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歌颂。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答案纠错:C、E(宋朝不惟将道德品行视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自惭衰病”本为作者自谦之词,而非真的不能评阅考生。二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出题人答案是比喻、动中见静和喜悦之情,“春蚕食叶声”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若论“下笔“还应有触感,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至于“动中见静”则一直存有争议,“蚕食叶声本为缓慢且无声、声小的,故而讲出,“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即可,再有作者对考生不是喜悦之情,而应是欣赏与忧虑之情,对考生们的前途是忧心忡忡的。所以高考出题人的水准也是极差或水平普通的,见答案后不禁令人唏嘘与扼腕叹息!当然其余的出题人还是蛮有高水准的,我仅仅批评诗词出题人且为曾经数年前的出题人。
【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答案纠错:寒风化为春柳为触觉与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触觉听觉转化为视觉,亦可把听觉去掉。韩愈的“烟柳”则为“春烟柳色”的真实实境描写,但"满皇都”亦有虚写的部分,至于李贺《野歌》中的“春柳”亦可作霜雪装点枝干之景,故而该答案亦不能视为全然不对,“烟柳”亦为触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正如答案C。
李贺生平简介: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790~816),字长合,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来自于百科)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立,无奈“阖扇末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赴京,却未能应试,遭谗落第。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思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纠错:C,因题目为《投长沙裴尚书》,诗人还是渴望受到裴尚书的赏识与举荐的,正如诗中所言“只望至公将卷读”,而”至公”主考官包括裴尚书在内。其他朝中大臣的评说、写文章论说、上表于君论说,对诗人则不重要了,“不求朝士致书论”。
颈联运用“曲喻”的写法。情感表达上更为含蓄内敛、缜密沉著。结构上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与转折的作用,即面对不中或举荐不成的情况时诗人已作好了归家乡的准备,由“朝中”、“礼部至公”到“渔乡”与“雁乡”实为一大转折或转换。
2015唐山一模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8.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9.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请加以赏析。(6分)
试题答案:
8.(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答案纠错:景色即为景色,不包含“渡江人”,“青山绿水”,“浦岫斜光"即可。喜悦之情错误,改换思乡之情。
9.(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答案纠错:来自谢安与王导的典故,“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洲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鸥鸟忘机”即王导与谢安,即谢安既可隐居东山又可“东山再起”出仕朝官打仗,谢安曾被王导将军召回朝廷并打赢了符坚,淝水之战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自古“出仕”与“入仕”都为古代读出人的两种选择,曾有刘长卿《送严仕元》,“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再有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漫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再有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冠儒多误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通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通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颌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动静结合,染了空活凄凉的意境。(1分)
答案纠错:动静结合错误,改为视听结合。诗人并未在洞庭荒野立足,此时应在岳阳城楼或城中晚望,因“野泊”之后己靠岸寄宿在岳阳城楼之内。而“斗柄阑干洞庭野“此刻为俯视之景,所以还应有俯仰结合的描写观看角度。除此之后远近结合”、“明暗结合”的角度亦有之。“俯仰结合”亦包含”高低结合”。
“斗柄阑干”句既运用了夸张写法又运用了“比喻手法,北斗星喻阑干,且夸张到横贯洞庭长野。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日愁心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答案纠错:诗人的情感则为渴望国家收复失地、实现安定统一,因此诗背景为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即1127年之后。因此漂泊思归局限、缩小了诗人的眼界与内心理想。诗人渴望杀敌报国、以身许国、为国捐躯。“盗贼”指金人。
2016年唐山二模诗词鉴赏专题解释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题多景楼[注]曾肇(北宋)
屈曲危楼倚半空,诗情无限景无穷.江声逆顺潮来往,山色有无烟淡浓。
风月满楼供一醉,乾坤万里豁双瞳。片云回逐斜阳去,知落淮山第几重?
作者简介曾肇(1047-1107),字子开,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诗文大家曾巩之弟。肇自少力学,作文温润有法。1067年(治平四年)举进士,后任黄岩尉,不久升任郑州教授。1090年左右(元祐中)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宋徽宗即位后,累迁至翰林学士。1102年(崇宁后)因事落职,滴知和州,又徙往岳州,再贬为濮州团练副使,最终安置汀州,卒。著有《曲阜集》、《西掖集》等。
【注】本诗是作者被贬途中登多景楼而作
注释: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县北固山甘露寺内,南朝宋代建筑。因唐朝李德裕有“多景悬窗”的诗句而得名。
②阑干:同“栏杆”。共:一起。凭:依靠。北宋宋祁《和十九日湖上与张集贤饯提刑张都官韵》:“共凭高榭眺云波,使节将归可奈何。
题多景楼王琮(南宋)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辑[注]声。
【注】晋朝祖邀北伐,到中流击福誓日:“逛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详细分析鉴赏:题多景楼[注]曾肇(北宋)
答案:《题多景楼》是作者被贬途中登多景楼而作,这里的“情”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诗人眼里,景色多变犹如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令人无所适从:凭栏远,又勾起诗人对未来岁月的深切忧虑:宦海(官场)沉浮,自己不知将被抛商何方。以雅伟庄丽之景写悲哀凄凉之情(以乐景写哀请),是此诗特色。
8.曾诗所写景物有何点请简要分析:
雄伟壮阔,(1分)景色多变。(2分)危楼倚空,乾坤万里,体现雄伟壮阔:潮涨平,来而复往:山色易变,时有时无:烟岚聚散,或淡或浓,体现多变。(2分)
9.两音诗虽然都是登楼抒怀之作,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曾诗表达了宦海沉浮之感。(2分)借多变的景色暗示宦海沉浮。(1分)
2王诗抒发了慷概报国之志。(2分)借祖退中流击辑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1分)
答案纠错:题多景楼并无乐景,全是哀景。例如”危楼”片云”、“斜阳”等,“风月满楼”与“乾坤万里”实为寥阔或广远、广阔寂寥之景。曾诗特点非“雄伟壮阔”,景色不多变反而匮乏乏善其陈。景色“纤秾写奇”、“绮丽洗练”。仅有烟云,景色画面境界较雄浑或浑融。可成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寓情于景。词人所抒感情背景已交待。宦海浮沉错误,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或欧阳修《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说明曾诗对官场的态度还是很旷达看得开雨,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只是曾肇更渴望被君主赏识、意见被采纳,由诗中“片云回逐斜阳去“可以看出君主双眼被蒙蔽,如同李白《题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再如杜甫《汉江》,“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都表现出渴望被君主所理解,谏言意见能够被采纳。杜甫《江汉》与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曾言“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都表现出渴望同君主成为好朋友或与主上成为至交。
高考诗词鉴赏题目与答案是不能用作讲诗或学诗的圭臬的,七八年前的高考诗词鉴赏题出题人水平还很浅陋粗俗,笔墨肤浅,高考考过后多年才会明白高考题仅仅表达出题老师一个人的意见、观点或看法,身为高考考生谁想被出题老师一个人压榨呢?出题老师只会告诉你什么叫:理所应当、理应当、理所当然,理当然要信奉其权威性。是时候解放学生们的身心了!高考实现了自由选科,这对现在的考生甚至今后的考生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