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许多注本把此诗翻译为恋情诗。多言主人公是一年青樵夫,他钟情于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难以解脱,于是面对着浩渺的汉水,他唱出了这首伤心的歌。
“求而不得”最是苦,这首唱歌,不知引发了多少难解的愁思。现在很多男女表达单相思的爱慕时经常用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真是美丽又悲伤。
然而,这首诗真的只是美丽又无奈的爱情诗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据学者考证,《汉广》的主题之一为挑逗与礼仪
乔木意为高树,树高则树荫不足以荫蔽人。
游女,顾名思义,是指出门在外的女子,出来游玩的女子。
不可求思表达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之礼。意思是在汉水之滨遇见不知名的女子,贸然前去示爱是不符合礼的,所以说「不可」。
接下来又用「汉水之广」、「江水之永」告诫其距离之远,求取之难。
理学宗师程颐曾言:「《汉广》以汉水起兴,是说礼之大防如同汉水之不可逾越」言外之意就是说不符合礼仪的示爱都是「不可」。
上博简《孔子诗论》说「《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还有「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大意是称道诗中的男主角,说他很清楚追求汉之游女是不合礼数的,所以便不去追求。
简而言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追求不该追求的女子,这是明智的。《汉广》便表达了这种明智。
再看后文「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错薪」、「刈楚」、「秣马」都是《诗经》中比喻婚配的习语。
关于这一部分又有了不同的解释。
一说这首诗或许是劝诫即将成婚的男子不要被「汉之游女」迷惑,这些女子是「不可求思」的,就如同汉水之广阔是「不可泳思」、江水之绵长是「不可方思」的,第二、三两节「翘翘错薪」云云则是以婚姻来提醒这位男子不可越轨。虽然这未必就是正解,但至少是一个自洽的解释。
还有说正是因为「汉上游女」知礼所以才男子这样贸然示爱「不可求思」。如果当真想求,那就应该「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按照礼数走完规定程序,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大大方方的把自己娶回家。即所谓的「明媒正娶」。
这两种解释都是自己的道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在一个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的时代,《汉广》之说礼,当值得我们每个成年人认真对待,作者在此处就不多说了,留给读者自己思考。
另外有说游女的身份是女巫,江汉一带巫风很盛,直到宋代依然,欧阳修有诗「游女髻鬓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把“游女”和“野巫”对举,自注里说当地搞祭鬼活动,男女相从数百人,喝酒唱歌,女人们穿得都很招摇,和男子打成一片。这样看来,《汉广》所描述的正是荆楚巫风。
若从这个思路入手,便很容易把《汉广》当做一首原始宗教的祭祀歌谣。
就像《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是招请湘水之神的祭歌,《汉广》则是招请汉水之神的祭歌。李建军《〈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便依此思路分析说:
「楚人在祭祀活动中,不像殷人那样是用隆盛的乐舞、丰盛的祭品甚至人牲去满足神灵的欲望,也不像周人那样是用祭者的德行、敬穆的仪式去感应神灵的心灵,而是用刻骨铭心的思恋(尤其是在“淫祀”中)去挑动神灵的感情。如果说殷人是诱之以利,周人是感之以德,那么楚人则是动之以情。譬如《汉广》就是祭者用悠长的相思去拨动汉水女神的心弦,使其情不自禁,降临歆享,然后赐福于祭者」
这样,作为祭祀歌谣,也是能够说通。
在我看来,《汉广》作为一首劝诫诗,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让自己心动的人,很多时候不止一个,只是有些时候,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而「不可求思」罢了。并非我们所不为也,实非我们所不能也。
如果真给男子足够的金钱、地位,天下男子有多少不会成为那「骄奢淫逸」西门庆;如果没有社会道德的约束,世间的女子又有几个不会成为「千古淫妇」潘金莲?
如程老先生所言「礼之大防如同汉水之不可逾越」,正是因为知「礼之大」才会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之事。还望诸君在头昏眼花之时,还能够谨记此礼,则不负「君子」之称。
参考书——《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苏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