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了这么多,为什么你没变得更好
每逢暑假,一年一度的书展如常而至,报纸等媒体上,又见年复一年的“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的文章。
诚然,当一个人能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手执一本书,无论是“无用”阅读,还是“有用”阅读,都往往看出这个人有提升自己的欲望。
可是,有些人读着读着,却走向了另外一端。
以前在传统媒体实习时,我的导师是一位博览群书的事业型女性,工作将近20年,每天工作忙碌,但总会抽时间看书,在地铁中看,在等待中看。
实习了半年,我发现爱阅读的她,却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书上说了什么理论,她如圣旨般信奉,不仅用到自己身上,还用来判断他人。
当时有一位男同事,甚少用微信进行工作上的沟通,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工作聊天群绑架,所以就算是领导在微信上联系他,他都一律不回应,这是他对生活的坚守。
有一次开会,平日喜欢看心理学、教育学,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和教师证的导师,对此而批评了他一番,“小x,你小时候一定是被父母长期忽略,所以现在的你,这么不喜欢回应别人,对吧。不行,这个必须得改。”
这位同事虽然不爱回复领导,但其实只要在业余时间不谈工作,他还是会有回必应。而且,他作为家中老小,上有三位姐姐,他父母从小十分重视他,与导师的主观推断,相差甚远。
除了信奉书上理论,她还十分遵从专家意见,如果同事当中生了点小病小痛,如伤风咳嗽,她都强烈建议我们立刻求医问诊,正如她对待自己一样。
那年冬季,她受了风寒,平日已经听从医生叮嘱吩咐,每天服用3颗维他命C来增强免疫力的她,这一小病还是困扰了她两个多月。第一个月向西医问诊,按时服药、复诊,依然见效甚微,第二个月转而投向中医,后来她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复诊,但疾病不治而愈。
虽说,专家在其权威领域的主张,值得我们注意,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个纵使读了万卷书,但没有独立思考的人,盲目信奉理论和滥用权威,看似是有识之士,但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愚昧无知。
还有一些人,读着读着把脾气读坏了。
“像我这么优秀的人,我不明白为什么只会找到他。”这句话传到大雄耳中,再也忍受不了静宜的心高气傲,结束了这段努力维系了7年的感情。
他俩曾是校园红人,两人在辩论队结识,才华不相伯仲,家境相当,是大家公认的“神仙眷侣”。两人如此优秀,难得的是,双方都懂得迁就。
毕业后,大雄选择奋斗,静宜出国读研。不知为何,连身边的朋友也发现,出国后静宜的脾性大不如前。她开始不懂他的不易,经常埋怨和发脾气。
分隔异地,加上时差,尽管有时大雄下班后身心疲惫,也会争取时间和静宜视频聊天。有时候,好端端的一次学术性交流,却被静宜的“语言技巧”升级为逻辑辩论赛,然后再上升为嘴角争斗。大雄也不甘示弱,双方不赢不罢休。但最后大雄还是包容尚未涉足社会的她,主动认输。
可是,读研后,静宜见识了很多优秀人物,她渐渐看不见大雄拥有的光环和优点。终于在一次聚会上,她对朋友说出了那句令他果断分手的话。
读书是好,但很多人忘了,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本书籍,每个人正在以一种你不知道的形式强大地活着,其身上总有值得他人学习之处。三人行,必有我师。
正如李健所说的,“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一个读书读得多,却越读越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人,还不如一个没受过多高等的教育,却懂得尊重、虚心学习的人。
愿你爱阅读,同时独立思考;
愿你爱阅读,同时保持谦卑。